馬佳麗

摘 要:文章以CNKI數據庫中1989—2019年收錄的民俗文化文獻為研究數據,利用Cite 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運用數據統計、共詞聚類分析法和戰略坐標分析法,描述我國近 30年來鄉村民俗文化研究的主要議題、內容、特點以及展望。
關鍵詞:民俗文化;文獻計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當下背景下,民俗文化是相對熱點探究話題,本文利用Cite Space軟件作為輔助對國內民俗文化近30年的文獻進行梳理探究及綜述。
當代民俗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對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研究。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法揭示出我國從事民俗研究的機構、專家學者以及學術研究隊伍,總結出當下民俗文化的研究熱點。
一、文獻來源與數據統計
本文選擇中國知網(CNKI)期刊論文數據庫中的期刊數據庫作為本文的直接參考數據。該數據庫中共檢索出5650條數據,檢索與下載的是中國知網期刊論文數據庫中的數據。本文在高級檢索中檢索了“民俗文化傳承”或 “民俗文化”,開始時間為 1989—2019年,共檢索了1456 條數據,共獲得有效數據1449條。1989—2004年期間民俗文化問題的研究總體呈抖動式上升趨勢,學者逐漸將研究重心轉向了對民俗文化領域的探究上,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十九大的召開,民俗文化更加突出地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這進一步說明民俗文獻增長的社會政治原因,當下的增長也保持持續穩定。
二、實證研究
Cite Space分析軟件具有很高的輔助文獻梳理的價值,可視化量化分析直接明了,通過抽象圖案元素可以簡單有規律地推敲出某個研究領域在指定時期內發展的一個整體趨勢方向。本文運用了該軟件中的共詞分析法、聚類分析法、戰略坐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上述可視化圖譜與矩陣進行分析,來對民俗文化的學者角度與論點總結規律與未來的趨勢。
(一)關鍵詞共現對主題的研究
關鍵詞是對內容的濃縮總結,文獻的核心思想被高度概括為幾組關鍵詞,所以本文通過檢索關鍵詞來檢索出前沿的核心文獻。共詞聚類分析法是針對同篇文獻中兩組詞出現的頻數,可視化地分析出詞與詞之間的關系,知網檢索頻數越高的文獻主題關鍵詞就越能代表其學術價值熱點。打開Cite Space軟件,對“Time Slicing”設置,為“1989—2019”,用1年為一個時間切片,點選“keyword”為分析對象,運算結果生成20年國內民俗文化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總共生成了173個關鍵詞。
高頻關鍵詞出現在“民俗”“民俗學”“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民俗旅游” “傳承與保護”方面,重點突出,連接了其他高頻關鍵詞,數據運算結果集中性強。在高頻關鍵詞中,頻數次數大于500的有1個, 大于100小于200次的有2個,其余基本集中于100以內。研究主題集中在“民俗文化”“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旅游產業”“鄉村民俗”“民俗事象”“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方面。
(二)關于民俗文化的共詞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根據出現的高頻的文獻,用可視化的形式,采用分組的形式把高頻率的詞聚合在一個類別里,進行數據挖掘的一種活躍的文獻計量和可視化的方法,依據詞與詞之間的共現強度,把一些共現強度較大的詞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聚類。全文采用的是卡龍聚類方法來對文獻進行聚類組合,依據每組的聚類名稱來進行歸納總結名稱,這些名稱就是我國近30年來民俗文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戰略坐標分析
在聚類分析法的基礎上,通過戰略坐標法可以看出我國民俗文化研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一種可視化表現形式展示在象限坐標關系上。
1.針對研究系統的象限分布情況
位于第一象限的第3、6聚類,其新穎度與關注度均大于0,表明這一聚類在1989—2019年間研究相對較為成熟,位于該象限的研究領域為“潛在型領域”。具體包括“文化可持續發展”“景觀規劃保護”等聚類。
處于第二象限的第4、7、8、13聚類,新穎度是>0,關注度<0,說明這些聚類所代表的研究內容是1989—2019年出現的研究熱點,處于此象限的研究方向領域代表這“潛在型”的學術范圍,例如“民俗特色景觀”“鄉村旅游”“農業開發與經濟發展”“民族振興”等聚類。
處于在第三象限的第9、11、12聚類,其新穎和創新度與關注度都<0,表明這類研究受到的關注是比較低的,同時也有時間比較早遠、趨于邊緣化的研究方向。處在此象限的研究領域為“邊緣型”的學術領域,具體包括“民俗體育”“地域研究”“民間信仰”等聚類。
在第四象限的第1、2、5、10聚類,新穎度<0,關注度>0,且這9個聚類的關注度的數值較高,這類的研究往往說明是這個領域的核心與基礎,但創新性是遠遠不夠的。具體如“民俗文化”“民俗藝術”“旅游開發”“民俗建筑”等聚類。
2.領域熱點與研究的潛在熱點
國內近30年間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文化可持續發展”等主題。潛在熱點、關注點在第二、四象限體現得比較明顯。其中,“農業開發與經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民俗旅游建設”同時還包括了當下熱點的活態文化。
三、針對文獻的分類排序特征
(一)作者及作者合作關系分析
針對高頻產出的研究者的分析是通過運行Cite Space軟件,在設置了“Time Slicing”時間限定,以1年的時間為一個時間的切片,“Author”為分析對象,得出1989年限到2019年我國民俗文化研究的作者圖譜。其中,北京師范大學劉鐵梁以38篇的論文數量超過其他人,他主要從事旅游、文化、社會學及統計學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在民俗學、民俗志、民俗文化、村莊記憶、鄉村旅游、文化自覺等方面。2005—2013年間最高被引文章主要有《“標志性文化統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感受生活的民俗學》《村落生活與文化體系中的鄉民藝術》《廟會類型與民俗宗教的實踐模式——以安國藥王廟會為例》《民俗志研究方式與問題意識》《民俗文化的內價值與外價值》《村莊記憶——民俗學參與文化發展的一種學術路徑》《中國民俗學發展的幾個階段》《中國民俗學思想發展的道路》。此外,還有吉首大學的白晉湘,主要研究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最高被引文章主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其文化編目的價值與方法》等。
(二)主要文獻量的科研機構及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分析
針對高頻機構的研究在軟件的基礎上,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分析,設置了時間限定以“1989年到2019年”的數據,同樣是以1年作為一個時間切片,用“Institution”為分析對象,得出1989年到2019年我國民俗文化研究的科研機構圖譜。
四、結語
本研究利用科學計量工具Cite Space,描述了1989—2019年國內民俗文化內容上的研究文獻計量。結果表明,“文化可持續發展”“ 景觀規劃保護”“農業開發與經濟發展”“現代化”“ 旅游開發”“民俗旅游建設”等是比較新穎的研究內容。同時,對高產作者、機構進行了數據統計,以劉鐵梁、白晉湘為代表的學者,以西南民族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等為代表的機構使得我國民俗文化學術領域得到了發展。學者專家在民俗文化熱點核心及學術前沿維度的研究現狀,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國情的政治背景下展開的。在國內外的研究綜述中,國外的研究的核心重點是傳統文化知識的保護問題,同時也對此類問題制定了保護制度和文化管理模式,而國內的研究側重于城鎮文化振興和發展,學者們也針對農村民俗文化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江振娜,謝志忠.基于農村民俗文化的創意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馬偉華,胡鴻保.試述民俗內涵的流變[J].廣西民族研究,2006(4).
[4]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5]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
[6]譚啟術.政府該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學習月刊,2007(13).
[7]張穎,沈君.體育學科的知識網絡結構研究:基于10種CSSCI體育期刊的文獻計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9).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