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蘇北鹽城阜寧縣,這是一方著名的紅色圣地、水綠寶地、創業福地。阜寧地處江蘇沿海中部,面積1439平方公里,人口109萬,轄14個鎮和“兩區一園”(省級阜寧經濟開發區、東益經濟區和澳洋工業園)。是著名的“散文之鄉”、“淮劇之鄉”、“建筑之鄉”和“長壽之鄉”。先后獲得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肉類產量百強縣、全國糧食產量百強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一類生態示范區、全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蘇商投資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城市等稱號。
【關鍵詞】:空巢;養老保障;解決措施
1、我國農村空巢家庭形成原因
“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指最后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至配偶一方死亡這一時期。進入此階段,“空巢”家庭也就形成了。“空巢”現象由來已久,但一直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農村空巢家庭數目正在以較快的速度增加。
2、蘇北鹽城阜寧縣農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
2.1大量農民工外出務工,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工業大發展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民積極向外尋找發展的空間,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規模越來越大,形成規模空前的民工潮。
2.2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隨著我國20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的廣泛展開,60%的農村夫婦做到了只生育一個孩子,大量獨生子女的出現使父母身邊的子女數目減少,同時也使得父母進入空巢階段的時間提前。
2.3農村老齡人的高齡化。隨著農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農村老齡化人口的比重和數量不斷增加、老齡人口負擔系數不斷提高,出現了老齡人口的高齡化。
2.4大學畢業生不返鄉就業。近年來,隨著全國高校的不斷擴招,阜寧縣升入高校的高中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絕大部分阜寧籍畢業生在外地工作學習、甚至安家落戶,他們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為了空巢老人。
2.5是老人無子或與子女關系不好。一些老人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女兒結婚出嫁到外村后,盡管偶爾也回娘家探望,但絕大多數時間不在父母身邊,使得這些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生活,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巢老人。
3、現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面臨的問題
在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養老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有著更多具體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在生活方面,生活不便、有時還要承擔體力勞動。子女不在家,農村空巢老人只得自己從事農業生產,不但常年管理自家的農田,還得照看子女家的農田,農忙時若子女不回家,只得自己從事耕作、收獲、播種等各項繁重的體力勞動。此外,在阜寧縣,農民工外出務工時大都把孩子留老家讓父母看管,使得農村空巢老人不但要維持自身生活,還要擔負起照顧孫子、孫女的重任。
在經濟供給方面,許多農村空巢老人只要還有勞動能力,就還是繼續從事農業生產來養活自己。雖然外出務工的收人高于種地收人,外出務工的子女對老人的經濟支持卻往往很有限。這也是目前比較普遍的年輕一代“啃老”現象的突出表現。
在身體健康狀況方面,農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預防保健和患病后的醫療救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幫助。據老年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目前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各種老年病,其中15%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這些疾病如果形成,則很難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發癥,需要終身治療及護理。因此,農村中很多空巢家庭老人都面臨著各種老年病的威脅,他們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也受到極大影響。
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農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處于缺乏愛和關心的狀態,很可能陷人空巢心理危機。中華傳統文化使得“養兒防老”、“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觀念在許多老年人頭腦中根深蒂固,在農村尤其如此。與此同時,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在對待老人和孩子的權衡中幾乎都偏向孩子,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受到了極大沖擊,老人應當得到的愛和關懷極為缺乏。
4、 如何實現農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養老保障
農村空巢老人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衍生物,也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現象。在未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空巢老人數量將進一步增加;而且到那時,農村空巢老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會大大提高、各種需求也會增多,處理不當,將影響農村穩定,為此,應當未雨綢繆,將其放在社會保障和社會老齡工作的范圍內進行綜合考慮和安排。
4.1加快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社會化的養老方式是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能有效地分散風險的制度。
4.2鞏固傳統的家庭保障,使家庭保障和社會保障相結合。
4.3建立高齡老人高齡津貼制度。發放高齡津貼不僅體現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對高齡老人也是很大的幫助,對農村老人和空巢老人來說更是雪中送炭。建議建立80歲以上高齡津貼制度,讓高齡老人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溫暖。
4.4增強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擴充他們的社交領域,鼓勵空巢老人積極參與戶外社會活動。
4.5 變革和發展農村敬老院。我國農村需要改革和發展:首先,擴大敬老院的養老對象范圍,對全部老人開放,以家庭和養老院互相結合與支持進行養老。例如,在農村農忙時節和其他情況需要時,子女可以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照料并支付一定的費用。其次,針對養老院數量不足的狀況,需要積極發展,爭取將敬老院建立到村一級。規模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追求太高的檔次,但是一定要能切實起到托老、敬老的作用。
4.6強化政府職能,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明確政府責任,完善與之相應的政策、法規,在構建農村新型社會保障體制的過程中,國家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職責。
結論
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僅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對農村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也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的需要,也是提高農村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基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應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盡快使廣大農村面貌有比較明顯的變化。總之,在我國當前經濟還不發達、城鄉差距很大的情況下,應該動員各方力量,各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上述措施進行組合運用,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均、我國城市老年保障體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