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穎++許佰雁
摘 要:課程教學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多年來,高校課堂教學“填鴨式”、滿堂灌、照本宣科的現象比較普遍,成為制約培養學生質量的主要因素。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打破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經之途。
關鍵詞:高等數學;教師;學生;課程改革;問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一、課程改革的中心理念
1.改習慣、正思想
在中學,學生往往是通過教師講解少量的信息,加上大量的練習,才能學會教學內容,他們已經養成了這樣一種學習習慣。這種習慣顯然不適用于大學學習,大學課堂信息量大,教學內容講解又多又快,學生短時間內很難掌握所學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充分利用他們的課余時間。
我認為思想教育是關鍵,特別是第一節課一定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大學數學的重要性,不能簡單地當成一門公共課來處理。
2.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思維,做到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所需的數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處理問題,即條理清晰、嚴謹、一絲不茍。這不僅僅適用于學習,更適用于今后的生活。
二、課程改革的措施
開學之初,筆者對學生做了一個調查問卷(見下圖)。
而在現有的考核形式下,及格甚至考高分都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學生基本靠考前突擊取得這樣的成績。也就是說他們的考試壓力不大。
因而,我們要制造學習壓力。例如,講清楚數學課對各門課程的影響,舉例說明數學思維的重要性,制定新的考核標準和計分方式。把壓力轉移到平時,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及格變得既簡單又困難,真正做到學得好才能考得好。
1.教學模式上
采取分組討論式,3到4人分為一個討論小組,同自然班或同宿舍的盡量分到一組,便于課余時間的利用。
2.教學內容上
教學時應更傾向于應用,輕理論重應用。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并用數學語言來說明。
3.教學過程中
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去講解習題或某個知識點。
4.考核形式上
總成績分為4個部分,數學小論文占10%,出勤、作業和小測驗占30%,課堂討論占30%,期末試卷成績占30%。
三、課程改革的效果
1.學生評價
學生反映:“學習上有了壓力,更有了收獲”“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小組間也形成了比拼,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提升不少”“知識上掌握更多了,還培養了團隊分工合作能力、上臺表演能力、自學能力”“期末考試不再靠背題,在成績上做到了相對公平”。
2.教師評價
教師也有很大的壓力,課堂內容比以前更充實了,需要組織的方面更多了,教學成果也更豐富了。
3.成績比較
在考試時,學生交卷時間明顯延后,及格率100%,成績平均分在同等層次中最高,且方差最小。
四、進一步的想法和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參與其中,教師還應再給學生增加三位“老師”:
1.興趣——學生的引導“老師”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感興趣,才有可能去學!
2.積極性——學生的監督“老師”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積極性,才有可能學好!
3.實踐——學生的考核“老師”
要多舉實例讓學生去解決,通過實踐,學生才會有成就感!
通過這次課改,我覺得學生能參與進課堂最重要。學生和教師共同掌控課堂,相信一定會改變高等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參考文獻:
[1]李大潛.關于高校數學教學改革的一些宏觀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
[2]梁瑞喜.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探討[J].數學理論與應用,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