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會計兩大分支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提供外部信息,管理會計提供內部信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注重利用外部信息,忽略內部信息;長遠來看不利于企業核心價值力和創造力的提升。高職院校肩負著為企事業單位一線培養高技能應用型管理人才的使命,課程設置決定了人才培養方向、規格。就目前來看管理會計在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未開設,本文從管理會計重要性出發,分析在高職院校開設管理會計的必要性。
關鍵詞:管理會計 高職院校 課程設置
一、管理會計產生背景
會計的產生和發展和環境密切相關,尤其經濟環境。會計產生之初主要發揮核算職能,企業利益體單一,會計主要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因此傳統會計主要偏向于財務會計。隨著經濟發展企業經濟業務復雜化,規模擴大化,會計核算職能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衍生出計劃、控制等職能。企業利益體多元化,依靠外部信息已不能滿足企業價值提升的需要。企業開始注重內部信息的重要性,于是催生了管理會計的誕生。
管理會計大概經歷了這樣的發展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許多企業采用泰羅的科學管理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與工作效率;將 “標準成本”、“差異分析”和“預算控制”等方法開始引進到會計中來,成為成本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管理會計主要以執行性為特征。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管理者開始關注責任、成本利潤因素,這一時期管理會計主要以決策性為特征。1952年會計學會年會上正式通過了“管理會計”這個名詞,標志著管理會計正式形成。
二、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分析
(一)重核算,輕管理
我國經濟體制轉型較晚,市場經濟發展起步晚,企業管理者注重的是會計核算人員,企業會計執業人員大部分都是做賬為主的賬房先生。尤其對高職學生崗位基本以出納、收銀、會計員等基礎低端崗位為主。這導致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以《會計基礎》、《財務會計》、《財務管理》課程為主,并分配較多課時。而《管理會計》在許多高職院校未開設,開設的院校分配課時也較少,有些作為選修課。《管理會計》未真正發揮作用,主要原因是《管理會計》屬一門交叉性、綜合性學科,需要學生先期掌握大量其他學科知識,由于學制限制、學生個體差異,《管理會計》未被納入課程體系設置中。
(二)理論以基礎為主,理論未真正落地
《管理會計》偏向于給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預算等未來信息,具有戰略性。在授課過程中只有搜集到企業真實案例進行分析才能發揮這門課的真正作用。但搜集企業真實案例存在較大困難,《管理會計》除了核算更多的是決策,這對于高職學生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及教材選用中一般只選擇成本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等基礎理論知識。實訓更是難以真正落地,就算開設了也以做題核算為主。
三、高職院校開設《管理會計》必要性
(一)順應經濟轉型會計改革發展的需要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貿易壁壘打破,傳統會計職能已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會計改革勢在必行。2016年6月為促進單位(包括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加強管理會計工作,提升內部管理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財政部制定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2016年9月全國會計管理工作會議在云南昆明順利召開。2016年10月財政部印發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管理會計逐漸得到重視。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高職院校開設《管理會計》勢在必行。
(二)構建全面知識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財政部發布的各類文件使管理會計地位得到提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彰顯高職院校學生技能水平的最高賽事。2017年全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大賽首次將管理會計題目納入到考核賽題中,可見《管理會計》的重要性。因此高職院校要順應經濟轉型發展的勢態,學生不僅要懂核算,還要懂一線管理。在課程設置中應全面化,提升學生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就業質量
會計屬于管理崗,和生產崗不同,學生不能實現批量化上崗。會計又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學科,關乎企業的經濟命脈。高職學生由于接受理論知識時間短,尤其高級會計知識幾乎沒有。從目前市場需求來看,高職學生更多是出納、會計、收銀之類的基礎低端崗位。根據市場反映會計類基礎崗已處于飽和狀態,而高端會計人才又處于緊缺狀態。高職院校作為會計類人才需求的最大基地,要吸引更多的企業合作,滿足市場需求,必須轉變思路,向一線管理崗方向傾斜,從而擴大就業范圍,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四、高職院校如何開設《管理會計》
(一)修改課程體系設置,課程設置完整化
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特色在于依據市場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市場低端會計人才飽和。因此高職院校應修改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將《管理會計》納入課程體系中。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才是用人單位長期青睞的對象。
(二)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
《管理會計》理論性強,知識面寬,單純的理論學生很難理解。此外管理會計在核算的基礎上進行財務數據分析,如果只是單純的理論,學生容易倦怠,很難理解所學知識,從而失去興趣。因此,管理會計教學必須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使學生在學中做,理解所學知識。
(三)加強校企合作,引進真實管理案例
教學中要真正使實訓落地,實現有價值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必須深化校企合作,將企業實時案例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真實的企業財務環境,開拓思維,提升興趣,實現學有所用。在現實中財務數據屬于企業機密,企業很難安排大量學生進入財務崗,或把數據泄露。學校可以考慮和會計師事務所合作,企業多數據多。因為管理會計職能在于為企業生產、投資、籌資等提供未來價值提升決策性的信息,而經濟環境又是不斷變化的,只有實時真實的案列才能實現教學目的。
五、總結
《管理會計》主要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內部信息,有利于加強企業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深受企業管理者青睞。高職院校只有在課程設置上全面化,引入《管理會計》,才能順應會計改革發展的需要,提升人才質量,提升就業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玉明. 管理會計發展的歷史演進[J]. 財會通訊(綜合版), 2004,(01).
[2]王曉燕.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應用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1).
[3]鄒敏.“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的探討[J]. 經營管理者,2016(32).
作者簡介:
陳花蘭(1983.03-),女,漢族,甘肅白銀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與管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