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順生
摘要:從藝以來,專心功習紫砂花貨技藝。“高壽梅椿壺”是正值我國改革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初創作而成的,也是我頗為得意的代表作之一,現就該壺的創作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創意;自然;施藝
從藝以來,專心功習紫砂花貨技藝。“高壽梅椿壺”是正值我國改革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初創作而成的,也是我頗為得意的代表作之一,現就該壺的創作談幾點體會。
一、要熟諳歷史、博彩眾生
宜興紫砂器的造型千姿百態,自北宋中期初創,到明清日趨成熟,形制多樣,其分類大致可分為光貨、花貨和筋紋器諸類,也有人分圓器、方器、塑器和筋紋器等類。其中塑器多取材于自然界中可愛的動植物形態,以自然造化為師,即人們常稱的花貨。紫砂花貨是頗受消費者喜愛的一個品種。早在千余年前的北宋中期,宜興丁蜀羊角山古窯址就出現了粗獷的龍頭形捏塑壺嘴的早期紫砂花貨。到明代,紫砂工藝日趨成熟。正德嘉靖年間的供春,創造了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件花貨傳世佳作——“樹癭壺”。以銀杏古樹的樹癭為形,形象生動別致的壺身,表面是七凹八凸的樹皮狀,壺胎里面留下了成型時作者靈巧雙手的羅紋,真是妙趣天成。以“梅”為題的花貨砂壺,當推明代萬歷年間的制壺大家時大彬,現只有“渾然制作梅花式”之贊句,惜無傳器存留。清康熙年間,宜興制壺高手陳鳴遠所制的“彎鋬梅桿壺”(亦稱“梅樁壺”),壺體是極原生態的梅枝殘桿,以皺皮及纏枝為壺嘴、壺鋬,構思奇巧,用工精細入微,花枝疏影橫斜,極富傲霜斗雪的高雅氣質,壺上還有“居三友中與百花上”的行書銘刻,是一代紫砂花貨杰作,現珍藏于美國西雅圖博物館。他還與康熙四十一年創作了一件“三友壺”(以松竹梅為題)。清嘉到年間與陳曼生合作的名工楊彭年,所制梅根花插,也生動有致,現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近代著名壺手馮桂林所制“梅段壺”,以及恩師朱可心晚年創作的“報春壺”等都是我在創作以梅為題的花貨作品時,必先收集的優秀歷史名作,通過認真學習,反復思考,領悟其傳統精髓,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
二、師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紫砂花貨陶藝作品,大多以大自然中常見的動植物為題材,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梅是我國花卉中的逸品,它有不畏嚴寒、凌霜傲雪、頑強堅貞的品格和氣質,可入畫、可入詩、可入紫砂陶藝。本人年輕時就十分喜愛梅花,至今在我的居室或工作案頭常擺放著神態各異的梅樁盆景,以怡情養性,并經反復觀察、揣摩,由此觸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按照美學理論,自然美和現實美是美的客觀存在形態,藝術美則是這種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的產物,是美的創造性的反映形態。創作每一件紫砂花貨,都需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精心構思,以吸收傳統精華,去發掘大自然的美,并利用得天獨厚、性能優異的紫砂泥原料,運用熟練技巧,才能塑造出形神兼備、富有情趣的完美的藝術造型,并經過火的藝術(高溫燒成)才能最終變成完美的藝術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精神享受。
三、要夯實功底、精心施藝
紫砂花貨的創作,光有創作靈感與巧妙構思是不夠的,還要靠自己扎實的基本功,要練就一套信手沾來、捏什么像什么的捏塑技藝,才能隨時捕捉大自然中的生動形態,通過加工、提煉,迅速把心中想象的用靈巧的雙手在作品中靈活自如地表現出來。
現將“高壽梅樁壺”制作的工藝要點概述如下:
(1)把握好壺的在整體造型的神韻氣勢
本壺在構思上以古梅樁的古樸蒼勁及壺身稍高等以隱喻“壽高”,故壺名曰:“高壽梅樁壺”。壺身主體為一古梅樁構成。壺身底部與上端口部做成不規則的梅式五菱形,底部略大,以增加壺的穩定性。壺嘴與壺把分別用兩枝彎曲的梅枝作成,要做得“渾然一體”、“妙若天成”,有氣勢、有神韻。
(2)施藝要全神貫注、一氣呵成
工藝要為構思服務,本壺要著力表達梅的古樸蒼勁,梅花凌霜斗雪的高潔氣質,同時用古梅椿透出的嫩枝、新蕾、與盛開的鮮花等反映健康、向上、活潑、頑強的生命氣息,因此創作時務必全神貫注,一氣呵成,使整個作品給人以清新自然、和諧愉悅的美感。
(3)要精挑細琢、注重細部刻劃
壺身正面兩朵盛開的梅花,精心捏塑成五瓣立體狀。要做得鮮活逼真。這也帶來了制作的難度。經多次試驗才克服了花瓣在干燥、燒成工藝中的缺損、易開裂等缺陷。此外,對梅干的陳年結節的雕琢也要精細入微,有寬度和深度的立體感。
(4)制作工藝要規范工整
要注重整體造型端莊秀麗,光潤,口蓋厚密、紋絲不動,壺嘴出水流暢等實用功能。此外,裝飾要注意簡繁得體,枝干結節分布錯落有致。由于作品系全手工工藝,能做到題材雖相同,每一件造型與裝飾絕不雷同,而彰顯其獨特的個性藝術風格。
本作品是基于吸收宜興紫砂優秀傳統梅式壺基礎上而創作的,作品的內涵豐富深邃。用古樸蒼勁的樹樁及其嫩枝新蕾等反映的高潔、活潑、頑強的生命氣息,寓意“長壽、健康、幸福”等美好祝愿的文化內涵。迎合當代人們日益追求“健康長壽”的時尚需求,從而愈易受到壺藝愛好者的青睞。
在作品初創時,就博得一位客商的贊譽,即席賦詩以贈:“東風裊裊柳依依,萬片梅花作雪飛,雰色初開春作暖,鳥聲啼破綠煙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