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華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簡要論述了對信息技術環境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的思考和策略:一什么是校本課程:二是對校本課程的思考:三開辟校本課程的途徑
關鍵詞:校本課程;信息技術環境;素質教育
校本課程的概念 校本課程 fschool-basedcurriculum起源于歐美,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從字面上理解,校本課程就是以校為本的課程 也就是學校根據自己學校、學生以及地域文化特色而開發編制的。符合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并與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相適應的學校特色課程。教師既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課程的具體實施者,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效果把課程進行重組和再造,教育教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校本課程中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學生在校本課程的學習中,會得到與以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體驗。
一、對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
1、要樹立“新的課程觀念”
由于絕大多數教師原來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并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要樹立“發展性的校本課程功能觀”
校本課程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如果說國家課程能夠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那么,校本課程就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結合地方特色、學校實際和學生現實需求,盡可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
3、要樹立“綜合性的校本課程結構觀”
校本課程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校本課程具有三種基本屬性,即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4、要樹立“生活化的校本課程內容觀”
開發生活化多樣化的校本課程,要立足學校實際,挖掘學校的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優勢,傳承學校的文化內涵,以學校文化為主線,構建學校課程體系,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
一是挖掘學校的文化資源。任何一所學校都會有自己的文化底蘊。校本課程必須體現學校文化的傳承與提升,必須突出學校育人特色的打造與優化。
二是挖掘地域資源。學校教育發展與地域資源息息相關,校本課程自然要整合地域特色,讓地域資源成為課程要素。
三是挖掘特色育人資源。我們可以將學生參與的學科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等,都應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來。
5、要樹立“多元化的校本課程評價觀”
校本課程的實施需要跟上科學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課程實效,保證長效。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評價作為由教師、學生、學校管理者以及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分析與評估的過程。
二是評價指標的多元化,是指從過分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轉向對學生多方面素質的評價。
三是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既要有行為觀察,又要有成長記錄;既要有表層的作業,又要有深層的學習日記。
6、要樹立“民主化的校本課程管理觀”
學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課程領導力,引領教師開發學校課程,積極構建學校完善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特色化的課程體系,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要提高學校課程領導力,學校管理者應善于學習、不斷思考、深入課堂、加強研究。同時,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書,還要會“編書(開發課程)”。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是“1+X”型教師,那就是除了專業科目以外,還要開發實施一門甚至多門校本課程。
7、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準備有待進一步加強
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愿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二、積極探索,開辟校本課程建設的三條途徑
1、國家課程校本化
認識國家課程的不足:國家課程以學科課程為主,綜合課程不足;國家課程以知識課程為主,實踐課程不足;基礎性、統一性強,學生適應選擇性、個性化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
落實策略:增加探索實踐、體驗學習,增加能力、人格培養。
2、地方課程鄉土化
認識地方課程的缺陷:地方課程主題單一,不能覆蓋鄉土特色的全部;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有些主題內容重復,浪費了資源;地方課程知識化傾向嚴重,缺乏與鄉土實際的有效結合。
落實措施:利用地方課程的主題,挖掘地域文化、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實踐體檢活動。
3、校本課程生活化
認識對待校本課程觀念上的局限:模仿國家地方課程,注重知識本位;內容脫離學生個性,注重統一;實施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傳授技能。
落實措施:聯系學生實際,開發足夠學生喜歡的,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生本化校本課程;注重實踐活動,強化體驗學習過程,增強學習力培養。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回應,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實施素質教育對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國家創新工程,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課程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能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的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在選擇中培養學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這些,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張雪梅.特色校本課程開發范例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3]張廣利.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