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電影都是根據劇本進行創作和拍攝的,這些劇本很多都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文學作品被運用到了電影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進行探討,首先是從電影的藝術本質入手,然后分析文學語言的特征符號與電影的藝術本質關系和小說到電影的藝術本質的差異轉換。
關鍵詞:文學;電影;藝術本質;關系
一、電影的藝術本質
電影的藝術本質問題,是確立對于電影美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問題,就其內從屬關系而論,相當于美學中美的本質、哲學中本質論的理論軸心地位;就其外從屬關系而論,其受一定哲學理論體系和美學理論體系的制約。電影的藝術本質問題在電影美學理論范疇,集中表現為真實性和藝術性的關系,在當今的世界電影美學范疇內又表現在對“現實主義”精神的理解上面。從這也可以看出,對電影本質的界定也有著對藝術本質重新研究這樣一個理論背景,是二十一世紀重大的理論課題,也是解決“電影美”的關鍵的理論前提。電影歷史上所有的理論體系上的對立,都可以歸結為對“理性”的態度問題。
電影作為藝術,服從于藝術的共同本質的規定,電影的藝術本質首先應從藝術的共性方面來把握。藝術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正。對于藝術這個質的形式,進一步加以科學的規定,可以說它是一種可傳達的信息,在區別于其它信息的方面,它的明顯特征是具有一種“信息超越”的心理過程,是“心理穩定注意”的對象,而一般的認識活動只具備“信息的等恒”。這種信息超越是由形象而導人的,由情感而加深的,由運動而保持的,這在電影藝術中最為常見:首先是鏡頭畫面和音響使信息的導人,由于畫面的構圖、色彩、線條和聲響的隱喻象征著美學因素,使信息超越開始了穩定注意。當進人“意境”狀態,與性格情感產生共鳴狀態時,這種信息超越繼續深化而不易釋放,又由于情節鏡頭運動(蒙太奇手段)和鏡頭內部運動(場面調度)時刻又提供新的信息或信息運動的強化而保持了整個審美過程。
藝術傳達給我們的是:既陌生又熟悉的系列世界。既生又熟這就是藝術的辯證法。電影藝術同樣服從于這一共同的藝術規律。電影或其它藝術,就藝術的本質而論是提供給我們一個“系列世界”,這個世界與真實世界不同之處,首先在于它的系列性,系列性就是組合的選擇性。如果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宏觀的,那么這個系列世界就是主觀化了的客觀世界(可以認為是人化的自然),音樂、繪畫、小說、戲劇、電影提供給我們的從認識論來說都是這樣的一個世界。這個系列世界與我們生活的世界的關系,對于我們感知的主體來說,它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這可以說是藝術性的矛盾組合體。它體現著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它可以說是藝術的假定性和生活的真實性之統一。過去的美學和藝術理論中所出現的頗有爭論的藝術“真實性”概念,其實是這二者的統一,而不是怕單方面的接近自然真實。這里我們陌生的是生活的“表相”,而熟悉的是生活的本質,正是陌生的表相才能使我們有可能進人審美過程,而正是在這種新奇陌生的表相導入下,才有可能使我們進人熟悉的生活邏輯范疇,如果前者是感性的形象審美階段,那么后者就是理性抽象的認識階段,這二者的交互作用產生了完整的審美過程(穩定注意),也就是重新產生了第二個對象世界(信息超越系列世界)。
二、文學語言的特征符號與電影的藝術本質關系
電影是用畫而組成的,以旁白、對話等為敘事做鋪墊,正如法國的阿爾諾說:“電影是一種畫而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造句措辭、語形變化、省略、規律和文法等?!庇纱丝梢姡娪八囆g魅力的發揮離不開文學語言,電影作為一門綜合了舞蹈、音樂、畫而、故事情節等多方而元素的藝術形式,文學在電影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電影吸收和借鑒了文學語言中精髓部分,并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將文學語言的精華部分展示在屏幕上,是文學語言的延伸和拓展。文學語言本身具有的形象性、深刻內涵和注重想象等特征符號給了電影制作者和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有更寬廣的發展余地。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劇情是由劇本經過文學語言的潤色編寫而成的,其中的人物旁白、對話和場景等也反映出了電影的文學性,兩者的巧妙結合促進了文學語言的創新發展,也促進了電影藝術本質的顯現。
文學語言是人類表述感情的工具,是用文宇的形式去塑造人物形象和思想內涵的,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通過抽象的文宇語言間接的表達,這給電影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電影創作就是要發掘文學語言中的特征符號,了解文學語言中的各種特征和因素,加上自己的理解用畫而表現出整個故事的本質,使觀眾享受一個觀看電影的關妙的過程,因此要充分地發現文學語言的符號特征,方便編劇對文本有更深刻的了解,發揮出電影藝術的本質特征。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藝術的發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各種因素是相互聯系的,也相互滲透和互為支撐。文學語言和電影都是藝術的一個重要方而,存在著很多想通的元素,電影的表現力要想發揮到最強就要求對文學語言加以理解,創作出高水平的劇本,同時文學語言的發展為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更廣泛的材料支撐,提供了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就是說電影的文學性要求電影和文學語言更好的融合,按照要表達的內容用更巧妙的語言組織,力求發揮出電影藝術的本質,給觀眾呈現更精彩的影視作品,這是當代電影發展的關鍵,也是電影制作方而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秋夫:《論電影的藝術本質》,戲劇文學,2003(3).
[2] 李沁格:《從對話關系看電影的藝術本質》,青春歲月,2012(13).
[3] 張巖:《<歸來>中的情與形——分析電影<歸來>的藝術原理》,赤子(上中旬),2014(24).
[4] 曲偉新:《從電影<逆光>淺談文學語言的特征符號與電影的藝術本質關系》,電影文學,2011(21).
[5] 黃寶富:《內心聯想與直觀視像——從小說到電影的藝術本質的差異轉換》,當代電影,2007(1).
作者簡介
徐勝男 (1992-),女,漢族,山東德州人,聊城大學文學院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媒體。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廣播電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