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摘 要: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實踐中,我針對鄉鎮小學的實際情況主要抓住教材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進行指導,通過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興趣;教材
小學生的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閱讀。這樣能積累優美的詞語、句子,開拓小學生的知識視野,對小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好處。鄉鎮小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原因,家長們忽視了課外閱讀,鄉鎮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完全靠語文老師的培養與指導。作為一名鄉鎮小學的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那么如何來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結合二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在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
一、抓住選讀教材,激發閱讀興趣
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非常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課程實驗開展以來,老師們覺得工作量增加不少,時間很緊,不作為“考試內容”的同步閱讀教材自然就放在一邊了。老師們應該看到,語文的評價體系同樣也在變化之中,不可能再回到以前。我認為,提升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就是大量的課外閱讀,語文教學也將越來越重視這個方面。以前的教學中,老師也布置學生閱讀“自讀課本”,但目前看來光有布置是往往落不到實處的。
我在課外業余時間,總是和學生在一起,開展以下活動。
1.講故事,激發興趣。故事人人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一個故事,個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平時,我一有空,就讓學生圍坐在一起,給他們講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等故事,把孩子帶進一個美妙精彩的世界里,在享受故事帶來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課外閱讀的誘惑。
2.借活動,體會興趣。每學期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讀書活動時,我帶領學生去圖書館,任他們隨意翻閱,讓他們感受那濃郁的讀書氛圍,從而激發課外閱讀的愿望。
3.設獎勵,引導興趣。在班級中建立圖書角,每星期開放兩次,有專人管理作好記錄,并定期對借閱記錄進行檢查,對借閱次數多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把學校的圖書優先借給獲獎的學生,評比班級“閱讀能手”時優先考慮等。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通過以上途徑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喚醒學生的課外閱讀意識,引導他們開始漫步書林,引發課外閱讀熱情。
二、加強閱讀指導,保持課外興趣
要使孩子們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的熱情的時間短,許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鐘熱度”。因此,必須加強指導,并“授之以漁”——教給讀書方法。
1.有針對性的選擇課外讀物。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認識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學習需要,推薦讀物。低年級學段的孩子對童話、寓言、神話等圖文并茂、趣味性強、通俗易懂的書籍十分感興趣。我推薦了一系列的圖畫書,讓孩子在圖像與文字的熏陶中,感受到書籍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樂趣,如《三字經》、《安徒生童話》、《影響孩子一生的101個經典童話》、《小學生必備古詩詞》、《寓言故事 》等。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知道了“蒙古族的那達慕、藏族的雪頓節、彝族的火把節” 等內容。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時,我把這本書找來讓學生閱讀,不僅讓學生了解到課本外的內容,還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
根據學生的年齡推薦讀物。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實興趣也隨之不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看書必須同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話,才能釀出蜜來。”所以我還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學、數學、史地、天文等各種通俗科普讀物,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
2.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創設“發揮空間”。《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當今科學事業突飛猛進,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酌句的讀,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因此,我們還應教學生略讀法,指導學生讀看書先看序言、后記、目錄內容提要等,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對于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詳加研究,其它內容可采用略讀形式。任何一次課外閱讀都是多種讀書方法的綜合運用,都應略讀中穿插精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學完《海底世界》一課后,讓學生去探索海底的奧秘,查找有關的資料交流。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了有關的書籍,通過瀏覽,篩選有關章節,找到了海底內容的部分,最后精讀,篩選有關知識點進行交流。這樣,使學生從中掌握這些閱讀的方法。
(2)閱讀與記錄相結合.人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所閱讀的讀物里摘錄精彩的語句語段便成了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常用的閱讀積蓄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摘記本,讀書也是一種創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累特”。讀書筆記本應該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了什么書,在讀書筆記上記下篇名、作者、出初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及時摘錄好詞佳句,寫上自己的感受,發現的新問題、新知識。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是閱讀的收獲。閱讀累了,在本子描描畫畫,或花草樹木,或蟲魚鳥獸,給課外閱讀增添無限的情趣。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學海”“書山”之間,穩定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展示成果,鞏固閱讀興趣
在實踐中我意識到:只有盡量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的舞臺,定期對他們的閱讀情況加以檢查評定,才能進一步鞏固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1.進行調查評比。
每周的課外閱讀課時間,在組長帶領下開展閱讀和交流,并定時展開評比。如:每讀完一本書,便加一顆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詩也加一顆五角星……這種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比賽,不僅引發了學生個人間的良性競爭,還利于學生互相鼓勵,維持對課外閱讀的長久興趣。每周五我進行課外閱讀查閱:本周讀了哪些課外書籍,查看學生寫的讀書筆記。分星級進行評比。
2.交流展示成果。
在班級中定期開展學生的讀書筆記、剪貼、手抄報等。學生在展評過程中,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又進一步得到鞏固。
3.開展實踐活動。
根據語文教學文本要求,開展學生喜歡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在班中開展了表演“課本劇”、演講“童話故事”、“歇后語”、“詞語接龍”等實踐活動。這樣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成功喜悅,從而進一步鞏固他們的讀書熱情。
采用上述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不斷鞏固,閱讀量大大增加,學生就越會讀書,越喜歡讀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最終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通過幾年的嘗試,我帶的學生的表現令人驚喜:孩子們對課外閱讀產生了濃濃的興趣,班級圖書從每人平均一本課外書增加到每人四本,每到中午,便三、五群的閱讀、討論;做完課堂作業后,學生總是迫不及待地問:“老師可以看課外書嗎”?課外閱讀的范圍更是廣泛:童話類、科普類、文學類……課外書已成了孩子們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尋找課外讀物,盼望著讀,自覺去讀,甚至于手不釋卷,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之中。
(作者單位:西藏昌都丁青縣色扎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