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摘要:新課改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模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適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將數學中的問題引入實際生活中,盡可能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實施生活化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可以讓學生在一個自由、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幫助學生在保證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生活化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到了對生活比較敏感的時期,而數學學習比較理性,要想學生從理性的學習貼近感性的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走進生活,讓數學學習變得感性,變得生活化。
一、設計教案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材本身就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很多內容和題目在設計上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很多聯系生活的實例,這無疑為生活化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積極配合教材的內容,注意內容的“顯肌肉型”,教學環節要能夠讓學生從中真正學到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規律,并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
如在教學“比例”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就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場景。“我們去買襪子的時候,老板不可能讓我們先試試,如果想知道襪子的長短合不合適怎么辦呢?實際上很簡單,只要將襪底的部分在自己的拳頭上包上一圈,如果剛好包完,說明這雙襪子合適,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自己的拳頭的一圈與自己的腳的長度是一樣的,也就是1∶1的比例。”這樣就成功地導入了將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融入課堂的學習。
二、巧設問題生活化
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擺正自己的位置,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懂得如何教學的同時也要懂得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模式,摒棄以往的粉筆加黑板式教學,保證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努力創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適當利用身邊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
例如:“班級里小明同學從家到學校的距離為750米,步行到學校要15分鐘,小剛同學家到學校為450米,步行要走lO分鐘,而大家都知道每天上學小明走路速度更快”,接下來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得出這個結論,我們應該通過時間比較,還是通過距離比較,同時有沒有多種算法等等。讓學生圍繞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展開討論,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使其在生活中學習,在溝通中思考。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數學相關教學的需要,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在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就要開展新穎的創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從而開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對于某一數學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知識,將生活與課堂上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得出該數學內容在生活中被使用的技巧和方法。這種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的方法,不僅僅能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印象,更能在聯系和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課堂上,在講到正方體的體積方面的問題時,便可以采用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方式.在講解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以及表面積解答方法的時候,可以首先將長方體、正方體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物體,比如生活中的房子是長方體,魔方是正方體,在講解求體積的公式的時候,將這些求法和生活實際物品聯系在一起,并一一進行相應解答。將身邊生活中的事物加到數學課堂上面來,不僅僅能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在提取利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更加熟練地操作和運用。
四、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學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數學學習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困難與挑戰性,需要配合觀察、實踐、模擬、推斷等探索活動,為緩解學生的畏難心理,需要教師把教學過程、探索過程生活化,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我設計了生活化的教學過程:第一步復習遷移,提問導入。帶領學生一起回顧已經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思考圓的周長怎么測量。第二步分組合作,實踐操作。出示測量工具鐵環與卷尺,引導每個小組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大體有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用繩子繞鐵環一周,再把繩子拉直量出長度,即得到鐵環的周長;第二種讓鐵環在平鋪的卷尺上滾動一周,直接測出周長;第三種沿一條直線滾動鐵環,用鐵環走過的距離除以滾動的圈數,即得到其周長。最后綜合、對比幾種測量結果,得出比較精確的周長數據。第三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鐵環的大小與它所對應的周長數據,思索圓的周長是由什么決定的,最后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第四步實驗檢驗,鞏固提高。拿出多種不同的圓讓學生驗證計算公式,進一步鞏固。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不是遙不可及、不可攀越的,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開展活動生活化
數學終究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越來越不喜歡被單純地束縛在練習冊上。數學新課標理念也強調學生要動起來,去實踐。那要去哪里實踐?毋庸置疑,去到生活里。將數學實踐活動和生活相結合,通過課堂設置生活情境、課后參與生活實境等方式,創造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就能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認識小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在課堂上開展了這樣的生活化實踐活動。
師:同學們,老師手上有一個電子秤。(拿出教具電子秤。因為電子秤常常帶有小數,利于練習)假設放在這個稱上面的物品一律一斤5元,這盒粉筆值多少錢呢?(邊說邊把粉筆放到電子秤上,顯示0.2)
生:5×0.2=1,值1元錢。
師:回答得真好。現在老師把這個秤放在這里,大家都來稱一下,看看你們的東西都值多少錢吧。學生熱情高漲,紛紛拿上自己的鉛筆盒、練習冊等東西,邊稱邊計算。像這樣,將課堂實踐生活化,不僅學生喜愛,教師省力,教學效果還很好。
參考文獻:
[1]陳月霞,丁海君.探析新時期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J].學苑教育,2015(3):46-46.
[2]葛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