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然
摘要: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于: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關鍵詞:綠色經濟;探討;經濟發展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于: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融合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市場化和生態化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它是一種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有機結合的良性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綠色經濟的范圍很廣,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環保產業、綠色服務業等。
一、對綠色經濟的初步認識
“綠色經濟”的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提出以來,國內外有關組織陸續開展了相關研究。概括而言,綠色經濟是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一脈相承,在發展模式創新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經濟學概念。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生態、環境、資源為要素,以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目的,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科學開發利用資源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在我國進入推動科學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發展綠色經濟,就是要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把生態基礎、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等作為前提條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和倒逼機制,逐步構建以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機制創新為支撐,以綠色能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為基礎,符合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要求的經濟運行體系,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消費、貿易和投資等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生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的綠色發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慣性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約,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例如,一些地方對推動綠色發展的認識不足,實現GDP增長就能實現發展的傳統思維慣性和跨越式增長沖動仍然很強烈,不少地區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很多企業對發展綠色經濟的認識不足,過度追求眼前利益,在核心技術與關鍵設備上高度依賴進口,產業發展受制于人;部分社會公眾追求奢侈消費、超前消費以及鋪張浪費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節約環保和綠色消費意識還有待加強等等。
總體而言,盡管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在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進程中,我國已經開始構建綠色經濟發展的理論框架、法律政策體系,綠色經濟的發展理念正在成為社會共識,綠色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也在逐漸顯現。
三、積極推進中國綠色經濟發展
(一)制定綠色發展中長期行動規劃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綠色中國建設,也就是要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原則、目標等全面貫穿到經濟決策、社會管理和各項規劃中予以統籌考慮,著力推進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對此,應在現有的戰略性、政策性文件、規劃等基礎上,多部門、多領域合作,共同制定綠色發展中長期行動規劃,就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結構調整等作出明確規劃,作為國家今后相當一段時期的重要行動指南。要通過規劃制定,進一步明確國家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發展重點和步驟等,推動形成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建立綠色科技創新體系
綠色科技創新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當前,應當下大力氣推進綠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是要加快形成充滿活力的綠色科技工作機制。當前,尤其要重視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和參與綠色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與推廣,使企業真正成為綠色科研開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主體、科研成果應用主體,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二是要積極構建科研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機制。形成一批學科優勢明顯的研究基地和創新團隊,爭取在一批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所突破;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綠色發展經驗和理念,通過綠色技術與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增強我國綠色自主創新能力。
(三)完善綠色經濟發展的法律和政策體系
推動綠色經濟健康發展,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構建科學合理的激勵和懲戒機制,既要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產業和項目給予政策支持,同時也要對落后產業采取更為嚴格的懲戒措施,分類指導、有保有壓,科學發揮市場引導和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一是要完善綠色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要加快推動與綠色經濟發展的立法工作,處理好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銜接與協調,逐步構建系統、完善、高效的綠色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二是要完善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要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政府采購和補貼政策,健全綠色投資政策,采取綠色產品的鼓勵性政策和非綠色產品的約束性政策的雙向激勵政策,調動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發展綠色經濟的積極性。
(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我國社會消費正處于升級轉型階段,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綠色消費體系,不僅可以擴大國內綠色消費需求,帶動綠色產品開發和綠色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會改變公眾的消費方式,使人們的消費行為符合生態文明的發展要求。為此,一是要通過廣播、影視、報刊、網絡、手機等宣傳媒介,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進行有關綠色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增強全社會的綠色發展、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意識。二是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教育培訓,提高各級黨政干部的綠色發展意識,將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融入到各項工作中去;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引導社會公眾自覺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模式,推動綠色生產體系與綠色消費體系的均衡發展。三是要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加強對青少年的綠色發展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綠色發展觀念,使綠色發展理念成為社會公眾的自覺意志和共同理念,逐步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