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紅
【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音樂對于人類的積極作用日益明顯,高中音樂的開設對學生的身心素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著重要作用,使其終身受益。如何開展高中音樂的教學則變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高中音樂 教學模式 興趣培養 實踐創新 互助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034
高中音樂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是情感和審美的教育。作為義務階段音樂教育的延續,高中音樂教育有著更高程度與水平的音樂學習,課程目標相對提高,學習方式上更注重靈活性、選擇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模式上,要改變迂腐陳舊、形式呆滯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豐富音樂知識,提高個人修養,創建真正有利于學生的教學模式。
一、一切從學生的思想、意識、興趣、情感出發
縱觀整本高中音樂教材不難發現,教學專家緊扣高中音樂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從實際情況出發,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審美素養。但高中音樂內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而當代高中生普遍喜歡流行音樂,不可能對課本內容都感興趣,興趣又是音樂教學的第一要素,學生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對不同的樂曲采取不同的學習態度。
學生往往對帶有流行音樂元素的樂曲比較感興趣,能認真欣賞,而對于民歌、戲曲一類就覺得沒意思,不喜歡聽。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在民歌鑒賞的教學時,我會采用將流行樂與民歌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會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搜集資料,了解創作背景,將知識了然于心才能在課堂上收放自如,才能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工具,將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圖片的形式呈現于大屏幕,同時以講故事的口吻加以描述,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在介紹完歌曲的大體知識后,可以先播放與所學民歌相似但是學生都熟悉的歌曲,或者是找到熟悉的流行歌手演唱的民歌版本,與所學歌曲進行比較,用此種方式吸引學生,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才能順利開展音樂教學活動。
二、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提高音樂表現能力
課堂的主體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一味的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教學過程過于知識化、理論化,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參與體驗,一味地追求結果,忽視了教學的過程,忽視了音樂實際活動的開展。種種原因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造成了學生喜愛音樂卻不愛上音樂課的局面,這違背了普通高中的音樂教學目標。
而為了實現高中音樂課堂的教學目標,就要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高中音樂課的內容應該體現多樣化的特點,將學生的參與與教材結合起來,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魅力,提高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重視高中生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初中小學不同的是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和較廣的知識面,老師需要做好引導,將課堂最大限度的還給學生。
課堂上,僅僅停留在音樂鑒賞階段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歌曲的內在涵義,通過對歌曲進行歌唱和演奏,才能進一步理解歌曲,學生通過對音樂表演活動的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享受音樂表演的樂趣,激發對音樂課的興趣,使課堂活潑生動,在愉快的氛圍中陶冶情操,提高音樂表現能力。為了進一步獲得音樂基礎知識、學習音樂基本理論、檢驗學習成果,音樂的創新更是必不可少。當代高中生已經掌握一定的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應該使其充分發揮這種能力,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與創造活動,倡導開放式和研究性的學習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自己的實踐與創造過程中,學生會有極大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三、開展互助性學習,在與他人合作中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在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以音樂為媒體,加強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在高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同樣離不開合作,開展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身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與身邊同學互幫互助,將幾個同學分為一組,通過演唱歌曲、自編舞蹈、即興表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老師扮演好鼓勵指導的角色,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互助性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同學之間的互助友好關系,活躍課堂氣氛,增強班級團結協作做到互利共贏。
四、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多方面深入感受音樂魅力
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是高中音樂的重要教學內容,但隨著當今世界的發展,文化也迎合了全球化的趨勢,音樂作為文化之一,最能反映各個不同民族特點并且可以直接感受與交流世界文化現象,這就要求既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要尊重、理解、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同時也要豐富自身音樂素養,讓學生理解到更多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播放不同風格的歌曲,讓學生多方面感受音樂的不同魅力,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珍視人類文化遺產,達到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
音樂教育任重而道遠,高中音樂課程的開設必不可少。根據學生實際,靈活傳授知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面向全體學生,不搞專業化,讓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音樂帶來的樂趣。
開展互助性學習,樹立集體榮譽感,在集體的學習中做到互幫互助,實現互利共贏。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在快樂中學習,極大地調動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每位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才能主動地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在音樂教育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豐富音樂知識,提高音樂技能,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終身喜愛音樂熱愛音樂,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世界優秀音樂作品,用音樂改變生活,達到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高中音樂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是符合社會發展對學生所提出的教育要求的,我們應該予以重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