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又叫崩龍族、尼昂族、納昂族,是居住在我國云南和緬甸交界處的少數民族。他們與傣族、景頗族、佤族、布朗族等民族雜居在一起,并且與佤族、布朗族是同一個祖先,都是云南濮(pú)人的后代。
歷史悠久的德昂族
在12~15世紀,也就是元、明時代,德昂族曾是云南滇西地區的一霸,經濟、人口都遙遙領先于其他民族,還建立了金齒國。后來,德昂族慢慢衰落,只能靠著租種別人的土地生活。但他們依然很勇敢,曾與云南其他的少數民族一起驅逐了入侵我邊境的外國武裝分子。
在這段長長的歷史里,德昂族人民慢慢地總結出豐富的生活、生產經驗。德昂族善于種茶,素有“古老茶農”的美稱,茶葉也是他們主要的經濟收入。在生活上,他們很早就會用碎銀子打造銀耳環、銀煙斗、銀項圈等飾品,還在上面雕刻精美的圖案。平時,他們穿的衣服也是自己紡布、染色、裁剪等制作而成,即使是現在,很多德昂族人還穿著自己做的衣服。
有趣的姓名文化
德昂族有著很有趣的姓名文化。他們喜歡用屬相和排行為孩子取名,并且在男孩的屬相前加“阿”,女孩的屬相前加“立”。比如,屬鼠的叫查,那么男孩就叫阿查,女孩就叫立查。若按排行取名,則不分男女,稱呼為臘所(老大)、臘左(老二)、臘約(老三)。另外,假如德昂族人生下孩子后,就再也不能直呼他們的名字了,否則就是相當不禮貌的事了。即使孩子還沒出生,一旦他們預先為孩子取了名字,也不能直呼他們的名字。
色彩豐富的德昂族服飾
德昂族的服飾頗具特色。德昂族婦女與其他民族婦女不同,她們不以一頭烏黑秀發為榮,反而不留發、剃光頭,用黑布或紅布包頭,再將包頭巾的兩端如發辮一樣綁在腦袋的兩側。除了這個,還有特別之處。她們會在包頭巾上裝飾五色絨球。這種絨球是先用一小縷毛線扎成球形,再染成紅、黃、綠等顏色,在男子包頭布的兩端、姑娘的項圈、男女掛包的四周都要掛上它們。
不僅如此,德昂族婦女的裙子醒目而別致,是一種以黑、紅、藍色為主的三色筒裙。這背后還有一個傳說:遠古時候,德昂族殺牛祭祀,村寨里有三姐妹幫忙按牛,然而被殺傷的牛在地上掙扎,牛尾上沾染的血甩在她們的裙子上。后來,她們便各自按著裙上血漬的位置和顏色深淺織制了新筒裙,從此流傳至今。
德昂族男子們的衣服就樸素、簡單很多,年輕人用白色布包頭,中老年人用黑色包頭巾,衣服的顏色也以黑、藍為主。不過,他們和佤族一樣,喜歡紋身,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上虎、鹿、鳥、花等自己喜愛的圖案。
賽鼓
云南的少數民族喜歡鼓,基本上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鼓,比如傣族的象腳鼓、佤族的木鼓等。德昂族也一樣,他們不僅喜歡鼓,還擅長制作鼓。在很早以前,治理云南的長官希望豐富云南人民的業余生活,決定舉辦一個賽鼓的活動。他要求各個民族的村寨,按他所設置的要求,制定一個鼓,誰做的鼓聲音最響亮,誰就獲勝。于是,各個村寨都使出看家本領,紛紛拿出自己滿意的鼓,最終是德昂族做的一個長僅70厘米左右,直徑僅30厘米左右的小型鼓獲得了賽鼓的勝利。這只鼓被長官留作紀念,現在仍保留在世呢。可想而知,德昂族制鼓的本領,也是響當當的。
古老的樂器
格楞當,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曾經在云南很多少數民族中風靡一時,但其他的少數民族早已失傳,現在只有德昂族還保存它的制作方式。格楞當是一種鼓,與佤族木鼓的制作方式類似,中間都是鑿空的,兩頭都蒙上牛皮。不過這兩種鼓最大的不同是,在演奏格楞當時,會在挖空的鼓身內,注入一股清水,敲擊起來,反而有一種獨特的水聲,使得鼓聲別有一番滋味。現在,格楞當是德昂族表演民族特色節目時,不可或缺的道具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