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娥+黎鋒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對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婦采用運動與飲食控制法后,孕婦的血糖水平以及妊娠結局。方法 收集GDM孕婦100例,收集起止時間為2015年5月—2016年6月,按照隨機法分組并給予不同的護理方法,即甲組(50例,應用常規護理)與乙組(50例,運用運動與飲食控制法進行護理),對比分析甲組與乙組GDM孕婦的血糖值、血脂指標水平、脂肪因子指標水平以及妊娠結局(孕產婦不良事件和新生兒不良事件)。結果 乙組血糖指標相對于護理前改善,且在護理后明顯低于甲組(P<0.05)。甲組血脂指標水平、脂肪因子指標水平均低于乙組(P<0.05)。乙組圍產期并發癥率低于甲組(P<0.05)。乙組胎兒不良事件率低于甲組(P<0.05)。結論 對于GDM孕婦,積極運用運動和飲食控制法能夠降低血糖水平,減少圍產期并發癥率,改善妊娠結局。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血脂水平;運動控制;飲食干預
[中圖分類號] R71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b)-0051-02
妊娠期糖尿病是女性妊娠期間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根據臨床數據統計結果可知,該疾病的發病率占到妊娠女性總數的1%~5%[1],且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雖然大多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產后會恢復正常的糖代謝水平,但之后出現糖尿病的幾率也會提升,長遠而言,會影響到產婦健康。同時,妊娠期糖尿病也直接關系著產婦妊娠結局,可能出現母嬰不良結局[2],不利于保護新生兒。基于此,2015年5月—2016年6月選取100例GDM患者重點探究對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婦采用運動與飲食控制法后,孕婦的血糖水平以及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研究對象為100例GDM孕婦,按照隨機法分組:甲組50例孕婦,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7.56±3.14)歲;乙組50例孕婦中,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8.11±2.33)歲。比對兩組產婦資料,可比較(P>0.05)。
1.2 護理方式
甲組應用常規護理方式,乙組運用運動與飲食控制法進行護理,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2.1 飲食指導方式 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水平偏高,護理人員應結合孕婦病情變化情況,加入針對性飲食指導,具體而言,分為以下幾方面:①綜合考慮孕婦文化程度、年齡等因素,利用恰當、通俗易懂的語言[3],仔細為孕婦及其家屬講解飲食的重要性,根據孕婦心理、生理需求,制定完善的飲食方案,明確不同主食與副食,通過食物交換法,確保飲食的正確性;②堅持綠色營養、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則,幫助孕婦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4],以降低血糖水平,同時也應做到飲食均衡,要求孕婦多攝入低膽固醇、維生素豐富、高蛋白食物,多食低糖類水果,進食的蔬菜約在250 g/d;③計算孕婦的體質指數(BMI),體質指數=體重(kg)/身高(m2),科學控制每個階段孕婦的體重。
1.2.2 運動指導 護理人員應結合孕婦運動耐受性,制定完善的運動方案,堅持以有氧運動為主,科學控制孕婦運動量,防止出現劇烈運動引發的意外時間,在運動過后,要求孕婦家屬幫助其測量其心率、血壓,出現異常波動時,須到醫院進行檢查,強調產檢的重要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GDM孕婦的血糖水平;觀察兩組GDM孕婦血脂指標水平。觀察兩組GDM孕婦妊娠結局;觀察新生兒不良事件。
1.4 統計方法
借助SPSS 12.0統計學軟件處理孕婦臨床資料,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GDM孕婦血糖水平對比
經過護理后,乙組孕婦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甲組,且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2.2 兩組GDM孕婦血脂指標水平、脂肪因子指標水平對比
經過護理后,乙組TG、TC、HDL-C、LDL-C血脂指標水平以及脂肪因子指標水平均比甲組低,且均已經恢復正常,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2所示。
2.3 兩組GDM孕婦妊娠結局對比
2.3.1 兩組GDM孕產婦不良事件對比 經過護理后,乙組胚胎發育異常、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感染、羊水過多、巨大兒、酮癥酸中毒例數分別比甲組少8例、9例、7例、6例、8例、6例,說明乙組孕產婦不良事件明顯少于甲組,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2.3.2 兩組新生兒不良事件對比 經過護理后,甲組巨大胎兒、胎兒生長受限、流產早產、胎兒畸形分別出現6例(12.00%)、5例(10.00%)、8例(16.00%)、4例(8.00%);乙組分別出現1例(2.00%)、2例(4.00%)、2例(4.00%)、1例(2.00%),分別比甲組少5例、3例、6例、3例,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就新生兒情況而言,甲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新生兒低血糖分別出現5例(10.00%)、5例(10.00%),乙組分別出現1例(2.00%)、1例(2.00%),乙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甲組,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作為女性妊娠期常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與普通糖尿病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與妊娠過程、孕婦本身糖耐量降低等因素有關,通常情況下可在產婦分娩后恢復,臨床仍未明確該疾病的發病機制,但當前大多數都認為其與妊娠期女性內分泌系統變化、胰島素分泌缺陷等有著密切關系。當孕婦年齡超過35歲,出現妊娠期糖尿病的機率更高,為減少妊娠期糖尿病對于妊娠結局的影響,應加入針對性護理方式。
該文研究結果證明,乙組孕婦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乙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低,說明運動和飲食控制法優于常規護理方式。經過臨床實踐可知,適當的運動可促進葡萄糖直接進入肌肉組織、脂肪組織,進而降低血糖水平,常見的運動方式有飯后散步、孕婦體操、拉瑪澤呼吸法等,其運動過程的心率須控制在(220-年齡)×65%以下,需要注意的是,雙胎妊娠、心臟病、胎盤疾病的孕婦須盡量減少運動。同時,就飲食而言,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利于幫助產婦調整血糖水平,最大程度上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母體的影響。
綜上所述,將運動和飲食控制法科學運用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護理過程中,可有效控制產婦血脂水平、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晨,魏玉梅,張曉明,等.妊娠早期開始規律運動可有效降低肥胖和超重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率:一項隨機對照試驗[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7,20(1):75.
[2] 程賢鸚,李文娟,錢林華,等.以一日門診為基礎的綜合管理模式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5):595-598.
[3] 張嬋,許冬煒,張華,等.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用于運動療法對妊娠期糖尿病母嬰結局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4, 15(8):680-684.
[4] 高宇,折瑞蓮,黎燕,等.飲食和運動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漿脂肪因子調控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 35(4):598-600.
(收稿日期:2017-0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