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摘 要:近年來,涉眾經濟犯罪頻頻上演,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但由于涉眾經濟犯罪具有信息不對稱性、輻射傳導性、跨域跨界性等特點,導致案件查證面臨定性難、取證難、查處難、追贓難等難題。基于此,本文以涉眾經濟犯罪概述為切入點,詳細分析了涉眾經濟犯罪的查證難點,并提出了幾點應對策略,希望可以為涉眾經濟犯罪的查證工作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涉眾經濟犯罪;查證難點;應對策略
涉眾經濟犯罪是一種嚴重的經濟背信行為,包括傳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多種表現形式,因其社會影響巨大、危害性強,需要政府加大力度進行打擊。新形勢下,我國涉眾經濟犯罪有愈演愈烈之勢,此時研究涉眾經濟犯罪查證難點,并針對性提出解決對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涉眾經濟犯罪概述
涉眾經濟犯罪是對某些高發、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經濟犯罪行為的統稱。涉眾經濟犯罪實際上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相關政府機構、司法部門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打擊犯罪、加強社會管理、保護公民利益而提出的一種犯罪概念。在2006年公安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首次對涉眾經濟犯罪進行了明確定義:即涉及眾多受害人,尤其是涉及眾多不特定受害群體的經濟犯罪。
2 涉眾經濟犯罪的查證難點
1.定性難
涉眾經濟犯罪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與民商事經濟糾紛之間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限,兩者經常相互混淆。例如,轟動全國的北京碧溪廣場非法吸金案,在當時是打著新型經營模式的口號出現,在國內屬于一項新型事物,故在案件定性上各方頗有爭議。在該案辦理過程中,不同受害人以十多種民事案由,一千多件民商案件的形式進行維權,與刑事處理存在諸多交叉,可見涉眾經濟犯罪定性之難。
2.取證難
涉眾經濟犯罪的時間跨度一般較長,涉案當事人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變得模糊,使得言詞證據的可靠性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涉眾經濟犯罪具有損失放任性,許多參與人員在貪利、僥幸心理驅使下,明知會導致損害依然放任或積極參與其中,這些人在提供證言時往往避重就輕,甚至因心存顧慮而拒不配合取證活動。對于涉眾經濟犯罪組織的骨干成員來說,則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通過隱匿、篡改、銷毀數據等方式毀滅對自己不利的證據,甚至偽造各種具有形式合法性的證據。同時,這些核心層人員在提供證言時會刻意回避一些可能暴露其惡意企圖的信息,或通過成立攻守同盟的方式阻礙取證工作的進行,這樣一來,取證人員很難獲得具有原始真實信息的書證物證,甚至獲得虛假證據。此外,涉眾經濟犯罪的案情通常比較復雜,犯罪起數多,涉案人員廣,需要調取證言的受害人、證人動輒多達幾千人,取證工作量相當大。例如,北京億霖集團案的被害人遍布全國11個省市,45個區縣,涉案人員多達6000人,給取證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難。
3.查處難
涉眾經濟犯罪的查處時機極難把握,如果在案發前查處,可能因犯罪危害尚未顯現而導致受害人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受害人將責任歸咎于公安機關。如果在案發后查處,則往往“資金鏈”已經崩盤,已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例如,在億霖集團案審理過程中,數百名受害人在法院外“聲援”受審者,原因是他們認為如果公安機關沒有進行查處,資金鏈就不會出現問題,他們也不會遭受損失。
4.追贓難
一些涉眾經濟犯罪組織的財務管理相當混亂,其財務賬冊資料大多內容殘缺,很容易使追贓線索陷入中斷。同時,部分犯罪行為人通過“拆東補西”的方式預防事情敗露,或者對贓款進行層層轉移,導致追贓活動陷入無臟可追或追贓無據的局面。特別是近幾年,涉眾經濟犯罪有愈發專業化的傾向,犯罪分子利用虛設參與人行為、虛設投資項目行為等方式將贓款轉移至代持方或海外虛設賬目,或者通過地下錢莊等途徑將贓款洗白,以此逃避追查。例如,2003~2012年間,北京二中院共審理涉眾經濟犯罪案件118件,涉案金額將近50億元,而最終成功追回的贓款不足9億元,追贓率還不到18%。
3 涉眾經濟犯罪的查證對策
1.強化監管信息共享
相關政府機關、司法部門及金融監管機構應加強監管信息共享,盡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完善信息聯絡機制,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無法及時識別、查處涉眾經濟犯罪的現象。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濟南警方的做法,將經偵防范及打擊工作向基層拓展,通過社區民警搜集信息,同時在各派出所設立經偵工作室與協作聯絡室,并配備兼職經偵聯絡員,充分發揮社區在經濟犯罪信息收集及識別處置中的積極作用,不給涉眾經濟犯罪提供滋生的溫床。
2.加強預警和風險評估
在共享監管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第三方社會力量,如各監管領域、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骨干人才等,組建涉眾經濟犯罪研判預警小組,對有可能發展為涉眾經濟犯罪的經濟組織行為進行動態查控、梯次預警,及時識別并控制風險。對于難以定性的新型經濟行為,不能因為其具有風險性、危害性就斷定其違法,而是以刑法、經濟法、民商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對其行為是否具備主體資格、是否需要刑法規制、經營內容是否真實等進行準確判斷,對于有經濟犯罪苗頭的,應當第一時間向大眾進行預警宣傳,并對相關行為人進行重點監管和約談,引導其良性發展。
3.多渠道取證
涉眾經濟犯罪的非法活動大多在封閉狀態下進行,需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取證,包括群眾舉報、受害人報案,以及金融、稅務、審計等機關的移送等。此外,公安機關通過對經濟犯罪高發領域、地點的情報搜集和監控,也能夠發現大量犯罪線索。在取證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搜集和保存電子證據,這是因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經濟犯罪組織也開始運用計算機來存儲相關信息資料,包括成員名單、賬目明細等。在搜集證據時,一方面要防止犯罪分子銷毀電子證據,及時查封、轉移相關電子設備,并做好資料的備份管理,以免轉移期間出現各種意外。另一方面,要組織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開展取證活動,防止遺漏隱蔽信息,資料調取后,還要盡快轉化為規范的文書格式,以賦予其法律效力。
4.明確各方義務
首先,明確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如新廣告法規定,監管部門對違法廣告負有審查、監測、管理職責,避免犯罪人員打著創新旗號大搞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活動。其次,公眾媒體應對其平臺內發布的廣告信息進行審查甄別,確保廣告主提供的視頻、文字資料等符合法律要求,防止自身在涉眾經濟犯罪中起到幫兇作用。再次,建立不純正受害人名單,對于屢次參加涉眾經濟犯罪活動的人員認定為“自愿被害人”,原則上由其獨自承擔經濟利益損失,不再為其提供保護。
5.豐富審訊方法
涉眾經濟犯罪通常為團伙作案,涉案人員眾多,因此在抓捕犯罪嫌疑人后,要盡快完成初步審訊。考慮到一些經濟犯罪組織的頭目會提前給組織成員傳授一些應對公安機關審訊的“技巧”,使得審訊難度大為增加。對此,必須結合案件情況,確定審訊要點,靈活采用多種審訊策略,集中時間與地點開展審訊活動。要從犯罪嫌疑人的出身、社交、家庭等方面入手,把握其心理狀況,知道其擔心什么、在乎什么、害怕什么,結合手頭掌握的證據,抓住軟肋進行審訊,逐漸粉碎其心理防線。
4 結語
涉眾經濟犯罪是一種社會危害巨大的犯罪類型,必須予以嚴厲打擊。針對當前涉眾經濟犯罪查證難的問題,應當強化監管信息共享、加強預警和風險評估、多渠道取證、明確各方義務、豐富審訊方法,切實提高涉眾經濟犯罪查證能力,維護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莫洪憲,黃鵬.涉眾型經濟犯罪違法所得處理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16,0(16):10-13.
[2]楊毅沉,盧國強.防范涉眾經濟犯罪野蠻生長[J].瞭望,2015,0(17):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