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保質期是賣方給買方的一個保證,并不是食物變壞的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人問“我做了XX食物,可以保存多長時間”,甚至問“按照XX方法做的話,保質期是多久?”
先解釋一下:保質期是賣方給買方的一個保證,并不是食物變壞的時間。你給自己和家人做的食物,并不存在“保質期”的概念——自己給自己保證沒有意義,吃壞了也是自己承擔責任。
大家關心的,其實是“我做的食物能夠放多久”?遺憾的是,這個問題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
食品工業(yè)上所說的“食物變質”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食物的安全性、風味、口感、外觀等任何一方面變得超出了設定的“產品標準”范圍,就算是“變壞了”。在很多時候,這種“變壞”甚至并不導致食物“不能吃”,而只是“不那么好吃”。而現(xiàn)實生活中大家所說的“變壞”,通常是指食物變得“不安全”了,吃了會生病。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變壞是由致病微生物導致的,最常見的表現(xiàn)是“吃了拉肚子”。還有一些情況是產生了一些有害物質,比如油脂的氧化產物,或者細菌產生的亞硝酸鹽。
因為在油脂氧化產物達到危害健康的量之前,已經會有明顯的“哈喇味”,食物變得很難吃。所以,下面我們只討論微生物生長導致的“食物變壞”。
微生物的生長需要三個條件:菌種、營養(yǎng)成分、合適的生長條件(包括水分、溫度和酸度)。切斷任何一個條件,細菌都無法生長。對于食物而言,營養(yǎng)成分自然不是問題。
所以,控制食物中的細菌,現(xiàn)實可行的手段就是:控制菌種、水分和溫度。
自然環(huán)境中充滿了微生物。再干凈的廚房,也不可能杜絕細菌的存在。只要食物與廚具、餐具和空氣接觸,就可能有細菌進入。不過,食物中細菌生長的快慢,跟菌種的量密切相關。菌種越多,其生長的速度就越快。要減少食物中的細菌,應該充分烹飪食物,盛裝食物的餐具清洗干凈并且晾干,盛裝食物之后盡快密封。
微生物的生長需要水分。當水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細菌就無法生長。堅果、餅干之類的食物,只要不受潮,并不需要特別的防腐手段也不會長細菌。不過,這些食物中往往含有比較多的油脂,時間太長會氧化,日常生活中稱之為“哈喇”了,也算是“變壞了”。而大多數的食物,含水量都不會低到細菌無法生長的地步。對于一種特定的食物,通過脫水來保持也不現(xiàn)實。脫水保存,一般只是用于食品原料的保存,比如糧食、堅果、脫水蔬菜等等。
跟許多人想象的不一樣,所謂“干凈的食物”并不是不含有細菌,而是細菌量在“不影響健康”的范圍內。實際上,我們周圍的細菌大部分是無害的,能夠與人和平相處。而能夠使人生病的“致病細菌”,也需要一定的量才具有“作惡能力”。因此,食品安全的目標,是控制微生物的增長,尤其是致病微生物,最好是殺光并且防止它們生長。這就是加工食品中的許多致病細菌要求“不得檢出”的意思。
在家里,我們做的飯菜經過烹飪,細菌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所以現(xiàn)做的食物幾乎不會出現(xiàn)細菌超標。但要注意,有一些細菌或者真菌能夠產生毒素,而有的毒素能夠耐高溫,所以如果食材被這樣的微生物污染,那么烹飪只是殺滅了它們而不能殺滅它們產生的毒素,這也是為何現(xiàn)做的食物也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
飯菜在保存中,細菌會慢慢生長。最后能長到什么程度,時間只是一個因素,保存條件也至關重要。比如說,做好的飯菜如果立刻盛裝到潔凈的容器里,就比吃剩的飯菜含有的菌種要少得多;容器密封起來,跟敞口相比就避免了空氣中的細菌進入;封好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或者放在冰水中降溫,比慢慢放涼有助于控制細菌。
關于冰箱的作用,有兩點要注意:一方面冰箱是控制細菌生長極其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冰箱不是保險箱,冷藏的溫度(4℃左右)下也還是有許多細菌能夠緩慢生長。做熟的食物,放在常溫下幾個小時就會“壞掉”,而在冷藏溫度下可以延長到幾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