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周 劉自安
(1.濮陽市人民醫院 輸血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2.濮陽市中心血站 檢驗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輸血前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與價值分析
張振周1劉自安2
(1.濮陽市人民醫院 輸血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2.濮陽市中心血站 檢驗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目的分析輸血前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與價值。方法選取濮陽市人民醫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1例輸血患者,均于輸血前實施不規則抗體檢測,觀察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篩查結果及不同類型陽性抗體所占比例。結果101例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為7.92%(8/101),其中女性陽性檢出率為15.22%,高于男性陽性檢出率的1.8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規則抗體陽性患者中抗-M檢出率最高為37.50%,其次為抗-D(25.00%),抗-C、抗-E及非特異性抗體均為12.50%。結論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對輸血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可避免溶血性輸血反應發生,保障整個輸血過程安全、有序進行。
輸血;不規則抗體檢驗;陽性率
輸血為臨床常用治療措施之一,其可有效診治疾病、挽救患者生命,但輸血過程中易因ABO血型不相容而引起急性溶血反應、新生兒溶血癥等嚴重并發癥,此外有學者指出不規則抗體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輸血風險,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威脅[1]。輸血前單純的實施血型鑒定難以保障輸血安全,相關報道顯示,輸血前對患者實施抗體篩查,可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輸血安全性,改善預后[2]。本研究選取101例輸血患者,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與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濮陽市人民醫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1例輸血患者,均與臨床輸血適應證相符合,且每次輸血量為220~1 800 ml,男55例,女46例,年齡為5~70歲,平均(36.68±5.42)歲,輸血原因:手術20例,創傷32例,貧血20例,妊娠29例。本研究經濮陽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治療方法均抽取患者血液3 ml,置入水浴(37 ℃)中處理10 min,對標本血液進行離心處理(3 000 r/min轉速),并于微柱凝膠卡上對患者抗體篩選細胞編號及患者基本情況進行標記,抽取緩沖液50 μl、抗體篩查細胞血液10 μl及被檢驗血清40 μl,加入微柱凝膠卡,并將其置入37 ℃孵育器(長春博研,FYQ)處理10 min左右,以離心機(科大創新股份有效公司,SC-2542)對其進行離心5 min;對離心機內進行仔細觀察,若紅細胞液顯示于凝膠中端或懸浮于凝膠表面則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若紅細胞液均勻沉積于試管底部則說明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3]。選取陽性對照試管1支,標記好的試管1支,陰性對照試管1支,將Rh(D)陽性紅細胞(5%)及IgG抗D血清加入陽性對照試管中,將AB型血清、Rh(D)陽性紅細胞(5%)加入陰性對照試管中,將被檢血清及相應篩檢紅細胞(5%)加入標記試管中,于37 ℃下進行60 min孵育,并以生理鹽水于孵育后進行沖洗處理,沖洗后將抗球蛋白試劑加入,予以離心處理,若陰性對照試管未出現不凝聚現象,被檢查試管及陽性對照試管有顯著凝聚現象出現則為陽性,提示不規則抗體出現于血清中。
1.3觀察指標①對101例患者不同性別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情況進行統計。②對抗-C、抗-D、抗-E、抗-M及非特異性抗體等不同類型抗體進行鑒定。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不規則抗體檢出情況101例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為7.92%(8/101),其中女性陽性檢出率為15.22%(7/46),高于男性陽性檢出率的1.82%(1/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66,P<0.05)。
2.2不同類型抗體鑒定結果不規則抗體陽性患者中抗-M檢出率最高為37.50%,其次為抗-D(25.00%),抗-C、抗-E及非特異性抗體均為12.50%。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抗體鑒定結果(n,%)
患者因手術、妊娠或創傷等多種因素導致機體失血過多時,需實施輸血治療。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近年來輸血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保障。血型中多種成分均可作為免疫原,導致受血者機體產生相應抗體,發生同種免疫性輸血反應,誘發寒戰、發熱等輕微輸血反應,影響輸血效果,增加治療風險。對受血者血漿或血清實施抗體篩查試驗,可有效檢測出具有臨床意義的抗體,為臨床輸血提供指導,減少或避免因盲目輸血導致血液資源的浪費,降低輸血風險,為輸血安全提供保障[4]。
劉俊紅等[5]對3 450例輸血患者進行不規則抗體檢測,結果發現不規則抗體陽性呈現率為0.61%,其中男性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低于女性,可有效降低輸血風險,為臨床防治輸血反應提供依據。除抗-B、抗-A及抗-AB之外的血型抗體均被臨床醫學稱之為不規則抗體(如P系統、Rh系統),其多由妊娠免疫刺激、所輸注血型不符及無察覺刺激所致,有統計發現,不規則抗體于正常人群機體中存在率非常低,僅為0.4%~1.0%[6]。不規則抗體多為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類抗體,其中免疫球蛋白G抗體對機體破壞力最大,其是僅有1個免疫球蛋白組成的抗體,當其與具有相對應抗原的紅細胞相遇時,僅能依附于紅細胞上,并不發生凝聚反應,故需采取相應手段實施檢測;免疫球蛋白M類抗體可直接連接對應的紅細胞,于鹽水介質中發生凝聚反應,肉眼便可對其反應進行觀察。本研究結果顯示,101例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為7.92%(8/101),其中女性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高于男性陽性檢出率(P<0.05),提示輸血前對患者實施不規則抗體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可及早發現或避免輸血微反應,促使整個輸血流程更加規范、有序,降低輸血風險,進而使受血者獲取更加優質血液;而造成女性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特殊的生理反應及妊娠期血液變化所致,故女性輸血者妊娠分娩后及生理期前后盡量不要進行輸血,若急需輸血應先行不規則抗體檢測后再實施輸血。同時本研究發現不規則抗體陽性患者中,抗-M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抗-D及抗-C、抗-E、非特異性抗體,提示在不規則抗體中Rh系統所占比例最高,由此推出Rh系統為增加輸血風險,導致恐慌的主要原因,該類型抗體經妊娠刺激、輸血后可誘發紅細胞同種免疫系統反應。
綜上,對輸血患者輸血前實施不規則抗體檢測,可有效降低輸血風險,提高輸血安全性,避免發生溶血性不良反應發生,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 姚建云,張歡,戴學軍,等.輸血前不規則抗體檢查結果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6,18(3):286-287.
[2] 王瑩.微柱凝膠技術在輸血前紅細胞和血型不規則抗體檢測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9):114-115.
[3] 曾學平.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與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的意義[J].醫學綜述,2014,20(2):377-379.
[4] 李繼紅,祝峰,范恩勇.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結果分析[J].武警醫學,2013,24(7):586-587.
[5] 劉俊紅,杜忠斌,李惠霞.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和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4):711-712.
[6] 周慶學,陳勇.輸血前患者不規則抗體篩查結果分析與臨床輸血安全[J].貴州醫藥,2013,37(10):928-929.
R 446.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9.038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