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生
(滑縣人民醫院 骨科 河南 安陽 456400)
椎弓根釘棒不同入路方式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觀察
張坤生
(滑縣人民醫院 骨科 河南 安陽 456400)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釘棒不同入路方式內固定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滑縣人民醫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予以對照組傳統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予以觀察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效果、手術前后影像學[傷椎夾角(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及疼痛(VAS)評分變化。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椎弓根釘棒不同入路方式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學指標,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效果優于傳統后正中入路手術,且患者疼痛感較低。
椎弓根釘棒;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脊柱胸腰段骨折
脊柱胸腰段骨折屬于臨床骨科常見疾病。據統計,脊柱胸腰段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左右,多見于青壯年,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脊柱胸腰段骨折主要由沖擊性外力向上傳至胸腰段引起,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腸蠕動減慢、腹脹等癥狀。臨床常采用椎弓根釘棒內固定治療,可選擇不同修復入路手術方式,對于不同入路選擇,尚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旨在觀察椎弓根釘棒不同入路方式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滑縣人民醫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其中對照組女10例,男21例;年齡28~57歲,平均(42.13±11.24)歲。觀察組女11例,男20例;年齡27~56歲,平均(41.95±11.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均符合《外科學》脊柱胸腰段骨折診斷標準[2];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為單節段骨折;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②排除標準:其他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陳舊骨折者;合并心血管、血液系統疾病者;明顯神經脊髓受損傷者。
1.3手術方法予以對照組傳統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于患者后正中入路,做切口,在C臂機下定位骨折處,確認多裂肌棘突起點,進行骨膜下剝離,直至關節突以及橫突位置處,對橫突以及小關節進行探查,確認人字嵴位置,將椎弓根螺釘置入,復位后固定。手術完成后逐層縫合后,放置引流管,常規止血及抗感染治療。予以觀察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治療:呈俯臥位,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單后,取后正中做切口,于C臂機下定位骨折端,對腰背筋膜采用潛行剝離,直至正中旁約3 cm處,經多裂肌及最長肌肌間隙進入,充分顯露病錐關節突,在X線透視引導下經椎弓根向椎體穿入定位針,擰入合適長度椎弓根釘,安裝連接棒;再次進行透視觀察,了解病錐高度恢復情況,待達到滿意效果之后,擰緊固定螺帽,依據具體病情予以錐板減壓。手術完成后逐層縫合,放置引流管,常規止血及抗感染治療。
1.4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②采用VAS評估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疼痛狀況[3],滿分為10分,評分越高疼痛感越強;比較兩組手術前后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

2.1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影像學指標及疼痛評分術后,兩組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影像學指標、疼痛評分比較
脊柱胸腰段骨折主要由高處跌落、汽車壓撞、礦石掩埋等間接外力引起,臨床表現為活動受限、壓痛、大小便障礙、癱瘓等癥狀,致殘致死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研究證實,采用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對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進行復位內固定治療,可良好矯正骨折,有助于患者脊柱功能恢復[4]。
傳統后正中入路手術,切口約長20 cm,切口大,患者出血量較多,剝離兩側椎旁肌后,需部分或完全切除椎板,破壞腰椎后方韌帶復合體,廣泛剝離肌肉,整個過程十分復雜,耗時較長;且術中需長時間牽拉椎旁肌肉,以達到充分減壓加強內固定目的,對椎旁肌予以分離后,將影響局部黏連收縮功能,破壞患者正常生理特征,易導致術后頑固性腰背疼痛,影響手術遠期效果[5]。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涉及血管較少,可減少軟組織解剖損傷,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且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可完整保留患者腰椎后方韌帶復合體,保留多裂肌完整性,有效減緩機體術后疼痛,維持脊柱穩定性,達到復位椎體效果,同時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V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釘棒不同入路方式內固定均可達到良好矯正效果,相比于傳統后正中入路手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耗時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且可顯著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與傳統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具有修復效果,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效果更為顯著,并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
[1] 柳海銘,張沿洲,張圣兵,等.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4):81-84.
[2]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04-708.
[3] 黃曉琳,燕鐵斌.康復醫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6-189.
[4] 胡阿威,呂建芳,夏春明,等.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內固定系統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的療效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5,36(6):519-520.
[5] 侯煜,卜宏建,楊帆,等.比較不同方式置入椎弓根釘內固定修復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相容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9):1234-1241.
R 683.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9.066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