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意輝 鄧建林
(1.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 創傷骨折康復科 廣東 廣州 510440;2.手外科)
術后康復護理和功能鍛煉應用于骨創傷手術患者的效果分析
張意輝1鄧建林2
(1.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 創傷骨折康復科 廣東 廣州 510440;2.手外科)
目的探討術后康復護理和功能鍛煉應用于骨創傷手術患者的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收治的骨創傷患者84例,根據術后護理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術后接受骨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和功能鍛煉。觀察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關節疼痛、功能及關節活動度情況。結果觀察組術后6個月關節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評分及總分分別為(43.9±6.2)、(34.2±3.1)、(5.8±0.5)、(82.6±9.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36.7±5.4)、(25.8±3.3)、(3.2±0.6)、(66.7±9.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術后康復護理和功能鍛煉應用于骨創傷手術患者可促進其患肢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骨創傷;康復護理;功能鍛煉
骨創傷在臨床骨外科較為常見,根據損傷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鎖骨骨折、肩關節脫位、肱骨髁上骨折、腰椎骨折、股骨頸骨折和膝部骨折等,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和功能鍛煉,可加速患肢的血液循環,提高患者的肌力,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1]。本文旨在探討對骨創傷手術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護理和功能鍛煉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收治的骨創傷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已通過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根據術后護理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19~65歲,平均(37.14±5.38)歲;其中膝部骨折3例,鎖骨骨折11例,股骨頸骨折3例,肱骨髁上骨折7例,腰椎骨折3例,前臂骨折15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0~65歲,平均(37.15±5.39)歲;其中膝部骨折4例,鎖骨骨折10例,股骨頸骨折4例,肱骨髁上骨折7例,腰椎骨折3例,前臂骨折1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骨外科常規護理:術后,協助患者取去枕平臥位,并抬高患肢;若患者為下肢骨折,須在其患側下肢放置軟墊,以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密切觀察患肢的膚色和體溫,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結合患者的主訴對石膏、繃帶、支具的松緊程度進行適當的調整;給予患者適合的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觀察組在骨外科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康復護理,并在日常護理中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①康復護理。a.疼痛護理:耐心與患者交流,仔細觀察患者的反應,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準確評估,說明疼痛的影響,使患者明白無痛狀態下可避免不良情緒、食欲缺乏、肺炎、關節僵硬、壓瘡等危害;說明麻醉鎮痛藥物的成癮性概率很低,消除患者的顧慮,使患者能積極配合鎮痛藥物的使用和治療;針對術后傷口給予TDP紅外線照射以減輕疼痛不適。b.功能護理:說明肌肉力量鍛煉的方法、頻率、次數、強度和時間,并耐心地講解堅持肌肉力量鍛煉在緩解關節僵硬及術后恢復中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對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配合度。②功能鍛煉。a.鎖骨骨折:臨床上以局部固定的方式為主,應避免夾板固定時對皮膚的過度壓迫,同時進行肩關節和肘關節的后伸、外展、叉腰、挺胸等鍛煉;待夾板拆除后,可增加患者雙臂劃船、肩關節前屈、后伸等鍛煉。b.肱骨髁上骨折:康復鍛煉前對患者后遺癥進行檢查,固定初期應以靜力性活動為主,加強腕關節和手指的鍛煉;在骨折部位固定中期,需加強肘關節的運動量,并增加前臂的旋轉練習。c.前臂骨折:術后早期的鍛煉應以手指關節和肩關節的活動、前臂肌肉靜力性鍛煉為主;后期再進行肘關節的伸直、屈曲、旋前、旋后等鍛煉。d.股骨頸骨折:臥床期以靜力性肌肉收縮和踝泵運動為主,術后1~2周開始下床行走,并將負重集中在健肢上,之后逐漸增加各個關節的活動量。e.膝部骨折:術后初期應指導患者進行趾關節、髖關節和踝關節的功能鍛煉,并依愈合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功能鍛煉。f.腰椎骨折:術后初期的康復鍛煉應以腰背部肌肉活動為主,以增強肌力,避免骨質疏松及二次損傷;中后期應加強抬腿運動、多點支撐等鍛煉。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關節疼痛、功能及關節活動度情況。參照Harris關節療效評分標準,對患者關節疼痛、功能及關節活動度情況進行評分,其中疼痛評分(44分)、功能評分(47分),關節活動評分(9分),得分越高,說明術后恢復越好[2]。

觀察組疼痛、功能、關節活動評分以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6個月關節疼痛、功能及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分)
骨創傷主要發生于骨關節,關節是人體運動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骨創傷多會造成關節功能的障礙,而術后患者會出現關節纖維強硬、變性、骨質疏松和肌力下降等情況。術后康復護理可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關節的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術后功能鍛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確的功能訓練不僅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還可以迅速增加關節主動活動的范圍,促進關節功能的康復[4]。臧林[5]研究指出,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的恢復,而科學的康復訓練可避免術后自我功能訓練的盲目性,減少不適當訓練造成的各種問題。褚彥青等[6]研究指出,術后功能鍛煉不僅可促進肌力恢復,減少肌肉萎縮、假體松動及關節僵硬等并發癥,還可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加快組織修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個月關節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的評分及總分分別為(43.9±6.2)分、(34.2±3.1)分、(5.8±0.5)分、(82.6±9.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36.7±5.4)分、(25.8±3.3)分、(3.2±0.6)分、(66.7±9.2)分,與上述觀點相符。
綜上所述,骨創傷手術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護理和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1] 顧琴娣,顧芳.骨創傷的術后康復鍛煉及護理措施[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2):150-151.
[2] 葉向紅,高珞珞,郭琴等.PDCA循環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16):81-83.
[3] 王靜.骨創傷術后康復功能鍛煉及護理5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6):102-103.
[4] 真啟云,王輝,費文勇,等.品管圈活動提高肩關節鏡術后患者康復功能鍛煉達標率[J].護理學雜志,2015,30(18):85-87.
[5] 臧林.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系統功能鍛煉與康復護理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9(26):4041-4042.
[6] 褚彥青,許建發,王進,等.術前及術后康復訓練對腫瘤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作用研究[J].河北醫藥,2015,37(7):1115-1117.
R 4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9.105
201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