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素玲++李海燕
[摘要]隨著青島市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現和轉移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合理引導并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因此,加快青島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青島市;新型城鎮化;勞動力轉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23
1青島市城鎮化發展概況
11城鎮化水平穩步上升,但低于全國同類城市
截至2015年年末,青島市城鎮人口達到了6367萬人,城鎮化率為6999%,青島市城鎮化水平穩步上升,在山東十七地市城鎮化率排名第一。但相比于全國同類城市,青島市城鎮化發展推進不快,明顯落后于南方先進縣市,比如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
12城鎮體系逐步完善但不平衡
近幾年來,青島市在城市規劃中確定了“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市—鎮住地—農村社區”四級城鎮體系以推進城鎮化發展,確立了1個中心城市、5個次中心城市和23個重點鎮的發展規劃。新型城鎮體系初步建立,城鎮空間布局不斷優化。但是,各區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區域間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較為明顯。2014年年末,市南、市北、李滄三區城鎮化率均達100%,城陽區城鎮化率為9451%,而平度市城鎮化率為3562%,區域城鎮化發展不均衡,鎮區的不均衡發展阻礙了人口向鎮區集聚。
13城鄉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但產業支撐力不強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體系逐步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制造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城鄉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提高了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目前,青島市部分縣市小城鎮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本地就業化需求。但集聚產業優勢項目主要集中在重點小城鎮而一般小城鎮產業經濟基礎薄弱,產業支撐力較弱,工業化水平低,第三產業不發達,制約著青島市城鎮化發展的步伐,就地城鎮化緩慢。
2青島市新型城鎮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
21青島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
211需要轉移的數量龐大
發展城鎮化的階段性目標是要減少農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目前,青島市農村適齡勞動力人口(16~65歲)為20639萬人,而滿足第一產業從業需求需要99萬人,10739萬名居住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需要向其他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龐大。
212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當地
青島市作為山東省的龍頭和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屬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就近就地轉移是農村勞動力從業地域的主要特征;其中,2012年農村勞動力在本縣域內就業的占932%。
213轉移行業分布較集中
2015年上半年,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筑業等五大行業。從事的行業朝多元化發展,但主要集中在工業。
214季節性、兼業式就業占較大比例
農民工就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亦工亦農、亦城亦鄉”,即兼職農民,出現了 “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財富積累在農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農村”的“半城鎮化”狀態的農民工。
22青島市新型城鎮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
221整體素質不高,就業競爭處于弱勢
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很多人是輟學務工或完成義務階段教育就進城務工,學歷水平普遍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技能缺乏,一直是困擾其務工的一大難題,在激烈的崗位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青島市從事過非農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有2/3的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占到663%;具有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占230%;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7%。僅有188%的農民工受過系統的非農技能培訓。按行業大類分組,2015年,青島市新增農民工就業人員中,制造業從業者1695萬人,占409%。顯然制造工人和服務業基層職位是他們的工作,大多處于社會底層,失業率較高。
222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就業渠道不暢
農民務工形式主要依托以親緣、地緣關系為基礎建立的社會信息網絡,有組織務工的比例仍然偏低。抽樣調查顯示,一季度,由親朋好友介紹和自己尋找工作的農民工占612%,由政府(單位)和中介組織方式介紹就業的僅占64%。除上述情形之外,有324%的農民工是通過其他方式參與務工的。同時,青島市農民工中,還有八成以上未接受過任何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就業信息渠道滯后和政府公共就業服務不足,制約著農民工流動和就業。
223就業穩定性差,流動性較大
近年來,一些分割城鄉管理制度雖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戶籍、醫療、公共就業服務、住房、子女上學以及養老等方面農民工無法得到與城鎮居民平等的權利和待遇。農民工缺乏長期安心城鎮就業的信心,相當部分農民在進城務工多年后又回流到農村。
224勞動保障不完善,合法權益難以維護
農民工為城市建設付出的辛勞難以言表,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而在保障農民工勞動權益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就業歧視問題仍然存在,勞動用工管理不規范,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還不高,農民工的社會福利缺失。
3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青島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措施
31優化制度環境
31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要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必須對現行戶籍制度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目前,青島市實施了“戶籍準入”和“積分入戶”聯動,加快了農業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但需要進一步提高外來人口享受就業、養老、教育、醫療、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從而實現轉移人口市民化。
312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
要健全勞動保障監控制度,強化監管手段,加大對侵害農民工權益案件的查處力度,及時受理勞動爭議。在保障農民工勞動權益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就業歧視問題仍然存在,勞動用工管理不規范,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還不高,農民工的社會福利缺失。
32加強就業培訓
目前,專業技能培訓是農民工的迫切需要,重點是培養技能適用型和技術熟練型農民工。在政府主導下,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學校教育、機構培訓與遠程培訓結合的多層次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充分發揮技工學校、職業學校(院)、成人教育中心、就業訓練中心和社會培訓機構等各類教育資源的作用,面向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培訓。
33加快特色小鎮發展,增強就地就近安置
在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方面,小城鎮亦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要想真正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要求,關鍵還是要通過產業發展和集聚來解決就業崗位不足、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這就要求繁榮小城鎮經濟必須加快城鎮二、三產業的發展。這不僅可以滿足已在鎮區居住的勞動力就業需要,而且可以吸納相當多的鎮外勞動力就業。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選準支柱產業,堅持產業興鎮,鼓勵與扶持重點鎮發展特色經濟,特別是服務行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轉移,使小城鎮建設得到有力的經濟支撐,并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
參考文獻:
[1]楊雪青島城鎮化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2]王天曉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思考——以江蘇省句容市為例[EB/OL]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2014-09-15
[作者簡介]閔素玲(1979—),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青島黃海學院,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李海燕(1981—),助教,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研究方向:企業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