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潔 祖磊 李睿 王凡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京津冀制造業分布與技術特征,北京以高端制造業為主,天津在傳統制造業和高端制造業上具有一定實力,河北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為此,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京津冀要素自由流動、優化生態環境、完善協調機制等方面提出提升京津冀制造業發展水平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 制造業 提升
一、京津冀制造業分布特征
依據我國對制造業的分類,本報告選取30個制造業,采用市場占有率和專業化指數分析京津冀三地制造業分布特征。
首先,計算北京、天津、河北及京津冀整體的制造業在全國的市場份額和專業化指數,專業化指數是直接利用Balassa指數計算得到的區位熵,接近于1表明一個行業是均勻分散在各地區的,如果某行業在某地區的專業化指數很高,則說明該行業地方化程度高,或者說該地區專業化程度高,可以發現:
(1)就京津冀來看,產業發展具有優勢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食品、紡織服飾、石油、醫藥、黑色金屬>臺煉、運輸設備制造等行業;產業發展處于劣勢的行業主要有農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化學制造、計算機、儀器儀表制造等行業。總體上,京津冀在紡織品、資源和能源加工業、醫藥、裝備制造業上具有優勢,在輕工業、化學和高技術產業上具有劣勢。
(2)就北京來看,產業發展具有優勢的行業主要是石油化工、醫藥制造、運輸設備制造、計算機等行業;產業發展處于劣勢的行業主要是農副食品加工、紡織業、木材加工、化學制造、金屬冶煉等。總體上,北京在石化、醫藥和高端制造業上具有優勢,在傳統制造業、資源和能源加工業處于劣勢。
(3)就天津來看,產業發展具有優勢的行業主要有食品制造、文教制造、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運輸設備制造、計算機制造等行業;產業發展處于劣勢的行業主要有煙草制品、紡織服裝業、家具制造、化學制造、醫藥制造等。總體上,天津在食品、石化、鋼鐵等傳統行業以及高端制造業等上有優勢,在化工、醫藥、資源和能源密集型行業處于劣勢。
(4)就河北來看,產業發展具有優勢的行業主要有食品制造、煙草制造、紡織服裝、石油加工、黑色金屬)臺煉和壓延加工業;產業發展處于劣勢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醫藥制造、化學制造、裝備制造業等。總體上,河北在紡織、石化、鋼鐵等傳統行業上具有優勢,在化工、醫藥以及高端制造業上處于劣勢。
總體來看,京津冀制造業空間分布特征與李國平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即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呈現出由中心區域及核心區縣向河北全域欠發達地區擴散的特征,資本密集型行業呈現出向東部沿海及冀南區域擴散的特征,而技術密集型行業則呈現出向環京津及冀中南重要城市擴散的特征。
二、京津冀制造業技術分布特征
通過分析北京、天津、河北及京津冀整體的產業技術分布特征(考察R&D經費支出占全國比重和專業化指數兩個指標),可以發現:
(1)就京津冀整體而言,產業技術水平高的行業主要在食品制造、紡織服飾、石油加工、醫藥制造、黑色金屬冶煉、運輸設備制造業等,以食品、紡織、石化、醫藥、鋼鐵、高端制造業為主;產業技術水平低的行業主要分別是農副食品加工、紡織業、化學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設備制造業等。
(2)就北京而言,產業技術水平較高的行業主要是醫藥制造、運輸設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業等,以醫藥和高端制造業為主;產業技術水平低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農副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業、家具制造業、石化制造業、金屬制造業等,主要集中在輕工業、石化、資源密集型等傳統行業。
(3)就天津而言,產業技術水平較高的行業主要是食品制造、紡織服飾、家具制造、造紙和印刷業、石油加工、醫藥制造、黑色金屬冶煉,以食品、石化、醫藥、鋼鐵等傳統產業為主;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的行業主要是農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化學制造、電子設備制造業等。
(4)就河北而言,產業技術水平較高的行業主要是石油加工和冶煉、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汽車制造業,以傳統產業為主,汽車制造業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的行業主要是農副食品加工、化學和橡膠制造、鐵路和航和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等,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和高端制造業。
總體上,北京以高端制造業為主,而且技術水平也比較高;天津在傳統制造業和高端制造業上具有一定實力,但是高端制造業技術水平不高;河北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即北京一河北差異較大、天津一河北差異相對較小,也進一步驗證了魯金萍等人的研究結果。
三、提升京津冀制造業發展水平建議
(一)構建創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1)制定產業政策,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
為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產業政策以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如制定技術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高技術產業發展政策,以及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等產業政策。同時,出臺相應的稅收、財政、信貸優惠政策以鼓勵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
(2)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企業從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向自主創新轉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項目,促進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自由流動,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依托重大工程項目,培育和踐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開發自由產權的創新產品。同時,政府加大對企業科研技術研發經費投入,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比例。
(3)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人才與產業結構關系的理論研究表明,人才作為知識技能的載體,其集聚地比其它地區更能創新,不但能發展壯大該地區的技術、知識型產業,而且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產生新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為此,要為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根據制造業的需要調整人才培育體系,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以項目帶動人才及智力引進,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引進方面的作用。同時,不斷優化、完善人才所需的各種條件,加大創新成果的轉化力度,促進產學研合作。endprint
(4)鼓勵產學研聯盟
大力推進產、學、研、用密切結合,促使企業提高研發技術水平,以及及時將先進的技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同時,政府要積極為企業和高校搭建合作平臺,鼓勵建立產學研聯盟,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產業
對于傳統制造業,要增上新設備,引進新技術,運用新工藝,開發新產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使之成為優勢產業。充分利于京津冀協同創新的良好機遇,完善三地產業結構,提升改造傳統產業。
(三)構建綜合交通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交通運輸體系是各地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基礎,更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基礎。交通網絡的建立,有利于各種要素在區際間自由流動,改善生產力格局,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最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以鐵路、公路建設為骨架,打造鐵路、公路和航空相互銜接、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鐵路方面,繼續加大鐵路建設力度,推進城際鐵路建設;公路方面,實現網絡化、標準化、高速化;航空方面,拓展國內國際航線。此外,輔以地鐵、輕軌、快速路、高架橋等現代化交通方式,大力改善交通狀況。
(四)優化生態環境,助力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一致。第一,完善管理機制。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制定可操作的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在環境保護中的聯系,形成有序的監管體系;加強環境立法工作,加大環保部門的監管力度和執法力度。第二,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一是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要堅持“全面節流、適當開源、依靠科技、強化管理”的方針,大力開展節水工程建設,發展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二是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把治理水污染、農藥、地膜污染作為重點,加快環保新產品的研制、開發、引進和推廣,防止造成新的污染。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氣質量。三是增加環境綜合整治和建設投入。加大政府對生態環境質量和建設投入,廣辟籌資渠道,切實為環保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第三,努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技術進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整體技術水平。建設生態農業、生態牧場、生態城市、生態工廠和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生活地域綜合體系等高效新型產業,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推廣和應用。
(五)完善協調機制,促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日益深入,區域間的相互依賴會加深,建立區域間的制度協調機制可以打破行政壁壘對產業發展造成的障礙,從政策上給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空間。為實現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圍繞京津冀總體發展目標和各地的區域特色,規劃產業發展重點,優化各地產業結構,加強區域間的產業合作和創新。協調好各方利益,推動京津冀各地之間合作向高層次、寬領域、緊密型方向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