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陳靜
【摘要】近年來,我國在水利工程建設上加大了投入,許多水利工程項目逐漸動工。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需要水利工程參與單位、廣大人民群眾、政府部門等的廣泛參與,共同治理和監督施工工程中每個環節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效果。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是保護水土資源,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關鍵,同時也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關鍵詞】水土保持;問題;措施
1、水土保持工作存在問題
1.1 現代化水平不高
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現代化水平不是很高,許多新技術沒能很好地應用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在國際合作關系上,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沒能與國際上的新技術接軌,在相關的科研技術、制度措施以及水土資源評價指標的問題上,不能滿足現階段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需求,制約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1.2 造成的損失巨大
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大、財富集中、寸地寸金,尤其是大、中型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敏感區,相對于農村來說,發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生命財產損失和環境損失都要大的多。舉例說明如下:經濟損失方面,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積,城市排水管道堵塞,為河道航運和公路交通方面帶來經濟損失;生命財產損失發面,城市水土流失劇烈,大量挾沙水流灌入廠房、工地和居民住房,不僅妨礙了生產建設,而且會對人身安全構成威脅;環境損失方面,城市水土流失造成地表徑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河道,不但污染水體,影響居民和河流生物的健康,而且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會造成水體變質、變臭,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美觀,為城市發展帶來環境損失。
1.3 過度開墾帶來的水土流失
人口的迅速增長,帶來環境所能承受的人口容量的壓力,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便要不斷破壞植被開墾荒地,使自然資源消耗過度。土地資源本來就有限,農業生產者還沒有接受正規的生產教育,坡耕地比例過大,耕地種植稀疏,農業粗放式發展,導致土地合理利用性很低,天然草場放牧過度,吃的比長的快,導致草場退化嚴重,不能發揮生態防護作用,造成水土流失加劇。
2、水土保持應采取的對策
2.1 借鑒以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經驗,提出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
根據流域現有農業生產現狀及發展方向,結合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借鑒以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經驗,提出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坡耕地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特點。通過調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設和其他配套設施建設等多項措施,達到調控和利用坡面徑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以及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
2.2 結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
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結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荒山荒坡挖水平溝攔截坡面徑流蓄水攔沙,植樹種草恢復植被;坡面侵蝕溝進行溝頭防護、削坡、溝岸修筑邊埂植物帶、溝底修筑谷坊、塘壩,固定溝床,攔蓄泥沙,營造固溝林、防護林等。此外,應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監測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積與水土流失量的逐年變化及綜合治理措施總體效益情況。加大對坡耕地的綜合整治力度,對中度以上流失的項目區加大資金投入,突出治理重點,加強監督管理,強化對坡耕地整治的認識。
2.3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社會要進步,必須要發展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發展也不能忘記保護,在發展中保護,必須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招商引資、開發建設是加快市經濟發展步伐的主要方法,但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是招商引資的重要組織部分,從招商到建設完工過程中,必須滿足水土保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付使用”制度要求,在高速建設的同時,也要對生態環境進行最有效的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環境破壞,嚴格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不因情感放棄原則,不因投資環境失去法度,共同樹立起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理念,不以一味發展而忽略生態環境的科學發展理念,使全市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得以最有效保護。
2.4 健全水利工程施工環節水土保持指標檢測系統
在水利工程施工項目的設計階段就可以科學制定水土保持指標,結合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水土保持的檢測內容,設立施工區水土保持檢測目標,將易于出現水土流失問題的監測對象納入考核范圍,具體可定性和定量分析收集到的水土保持檢測指標,提出有針對性的水土流失控制對策。具體的水土保持檢測指標可以是:對水利工程施工區水土流失背景的監測,主要包括平均風速、多年平均降水量、地貌類型、土壤類型、氣候類型、年均氣溫、植物種類組成、水土流失面積、林草覆蓋率、主要河流流量、水土流失類型、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等指標。
2.5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該機制不僅可以完善環境政策,保護生態環境,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步驟。對于生態補償機制必須高度重視,必須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契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堅持“突出重點,先易后難、公平公正、權責一致、統籌協調,共同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四項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態補償模式,不斷完善政府部門對生態補償制度的調控,充分利用市場經濟,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逐步建立積極而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逐漸加大補償力度,努力實現生態補償的法制化、規范化,并推進各個區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與此同時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破壞水土保持設施的行為必須加大處罰力度。對種植養殖大戶和私營業主加大對水土保持的投入行動應給予優惠政策鼓勵,通過集體帶動效應,動員全社會人員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進程,永葆綠水青山。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土保持是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重要規劃,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對水土保持工作應采取全面而長遠的保護措施和手段,做好水土保持管理的預防與監督,以達到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態平衡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仲艷維.潮白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評價及生態補償制度構建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4.
[2]劉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監測評價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