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由最初教育界的新鮮事物,歷經20多年的探索,其發展速度之快,辦學規模之大,辦學層次之提升,合作形式之多樣化,以及其辦學制度的日趨完善,儼然已發展成為一種教育的常規模式。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或將學生輸送到國外接受多元文化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出大批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綜合型人才。但是根據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由于生源、辦學模式以及課程設置等的特殊性,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尤其在人文素質方面亟待提高。而國內階段的中教英語課程占有相當多的課時,必將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特點
(一)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特點
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平臺。為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更加趨于多樣化,有“3+1” 、“2+2” 、“4+0” 等模式;開設的專業也廣泛涉獵,既有金融貿易、營銷會計、甚至外語專業和航天航空等。由于培養模式不同,學生畢業后能取得的學位和文憑也各異,有的中外雙文憑模式,有的單文憑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和專業,在當前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對學生都有相當的吸引力。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給學生提供雙教學,甚至雙校園和雙文憑,其收費標準自然遠高于國內普通高校的平均水平,因而能夠進入這種機構學習的學生大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這些學生的家長往往忙于事業,沒有很多時間參與孩子的成長,更談不上管理和培養。散養式和留守式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方面生活作風散漫,生活自理能力不強,物質上喜歡攀比,也傾向于高消費;另一方面,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更談不上主動學習。再者,優越的家庭條件下,這些學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很多有出國旅游的經歷,他們見多識廣,對西方文化有些接觸和了解。正因為學生自身的這些特點,對他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非常必要,也極為重要。
(二) 中外合作辦學課程設置的特點
按照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大學英語課和其他以英語為教學工具的課堂始終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即便有些國外合作高校來自不是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學生到目標國后所上的課程仍絕大部分是以英語來傳授的。
一般說來,學生在國內階段的英語課程應該包括能夠提高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的基礎英語課,中教的雙語專業課,和來自合作高校的外教全英文課程。不論合作模式是“3+1” 還是“2+2”,學生基本在大二第一期就要開始參加英語雅思或者托付考試,因此學生能否在短暫的時間內達到對方對英語水平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這種對英語水平的重要性形成的共識強化了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中外合作辦學的英語教學既不同于專業外語又異于公共外語,其教學目的性很強,不再有外國文學的鑒賞也不再有語言背后規律的研究,而更多的是如何應對雅思考試和托付考試的素材收集分析和講解,以及考試題型的強化訓練。這種大學英語課程的開設方式只體現了語言作為工具性的一面,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其人文性的一面。大學英語課程應該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
合作辦學項目課程結構中有兩個方面可能涉及到外籍教師的教學。一方面為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盡早地達到合作院校語言水平的要求,中方高校一般會聘請外教對學生進行口語培訓;另一方面,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跟國外課程教學的對接,對方高校會派一定數量的教師過來給學生上專業課或者學術寫作課等。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外籍教師,往往個性鮮明,熱衷于跟學生交流,難免會將西方的一些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傳播給這些年輕人。部分思想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立場不夠堅定的學生就可能受到不良影響。
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和必要性
近年來,在高校教育進行改革的探索中,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各專業學科教學中逐漸受到關注。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這也就意味著大學英語課程不再是單一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而應該兼顧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本應具有多元性和跨學科性的特點,但在現實教學中普遍存在過分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過分注重四六級的通過率,以及過分注重英語水平在求職中的實用性等,使得大學英語的主要教學目的成了應對各種考試。直接導致英語課程教學中人文知識教育大打折扣,人文精神傳遞更是缺失;本應兼具較高英語語言水平和較強的語言交際能力的,變得語言能力與其人文素養嚴重脫節。
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的英語教學,從對學生的要求來講,既要達到國內高等教育對于大學生英語水平要求的普遍標準,又要與合作項目對于英語水平要求保持一致(即要達到能在國外合作院校進行注冊或者目標院校所在國家簽證需要的雅思、托福或GRE的成績要求);從課堂教學模式來講,既不同于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的課堂教學形式,更不能將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學方式全盤搬進課堂。通常情況下,合作辦學項目課程設置中英語課程占有相當多的課時,包括綜合英語,視聽說課程,口語課,基礎寫作課,學術寫作課,跨文化交際課等,英語教學為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對于這幫將要到全英語環境中去學習和生活的學子來說,只有通過英語加強文化學習才有利于他們對語言意義的準確理解和得體的使用,減少交流中的誤會,從而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當地的生活和更早地融入到當地的文化中去。
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英語教學中推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在既要滿足當前高等教育對大學生普遍的英語要求又要達到合作高校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的雙重標準下,通過英語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有難度,但又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英語教育理念的轉變
長期以來,英語學習被認為是參加各種外語考試獲得證書以大學順利畢業或在求職過程中更有優勢,通過語言學習提高交流能力亦或獲取各種信息,達到科學技術學習的目的;英語教學被認為是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語法的糾錯;英語教師是英語技能的培訓師。這些觀念完全忽視了語言的文化功能。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語言學習了解不同文化和社會,語言的學習過程是身心發展和自身素質提高的過程。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老師和學生更要轉變觀念,老師不要流于形式頂著教學評估的壓力進行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而學生更加不能過分功力的追求分數而疏忽對目標國文化知識和社會習俗相關信息的獲取。況且教師人文素養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英語課程的優化
要加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從教學內容上要選取合適的教材。大學英語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知識技能課,在選取教學材料時應考慮側重人文話題并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自主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內容。語言載體背后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學生能深入挖掘并吸收,其人文素養將大大提升。
其次,要改變教學方式。“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早已不適應現在的課堂教學,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受歡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建立,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也能使學生更系統地理性地去思考問題。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需求,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運用靈活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協助學生培養文化意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一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強并有強烈的求知欲,而另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差組織紀律松散,所以教師更應注重課堂的組織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分層教學和翻轉課堂比較適合這種情況,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已有水平和學習習慣去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前錄制的內容和布置的任務,去查找和準備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發掘語言背后的文化精髓。
再次,課程設置的優化。在合作辦學項目中,國內階段的英語課達到總課時的35%甚至更多,所以有必要合理安排好英語必修課和選修課。對于綜合英語和視聽說等必修課程,選取具有一定英文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和中國文化引入的素材。而選修課則應分層次開設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對初級水平者可開設更接近學生母語文化素養的課程,中高級水平可以開設中西文化對比或跨文化交際等課程。
(三)英語第二課堂的開辟
開辟第二課堂、建設高校校園英語文化,在提高學生英語能力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定期開展英語角,舉辦英語文化沙龍和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讓學生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當中。也可以開展英語辯論賽和英語配音大賽等方式,促使學生去發現新的領域,這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有一定幫助。
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鑒于合作辦學項目中大部分的學生將來會選擇出國深造,只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較強的民族自尊心,這些學生才能更加積極自信地去適應今后的留學生活。因此在國內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要轉變傳統觀念,教師應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選取合適的內容、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分層次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