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紫葳
“自媒體”,是伴隨互聯網新技術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交互式媒體報道方式,它強勁的發展勢頭顯示,自媒體有超越傳統新聞和信息控制力的力量。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戰更加嚴峻、承擔的任務也更加繁重。形勢和任務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前進不能停滯,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對。因此,創新高校思想工作,探索出適合自媒體需要的新方法,是本文探討的課題。
一提起這兩年火爆的“自媒體”,在很多人眼中,自媒體就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其實不然。自2015年起,自媒體發展勢頭依舊迅猛,展現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如音頻平臺喜馬拉雅、視頻平臺優酷都推出了其自媒體頻道。2015年至2016年,視頻直播平臺更是在年輕人群體中掀起了直播狂潮。
所謂“自媒體”,這一詞匯最初由美國的謝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兩位學者提出,“We Media”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們即媒體”又稱“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國內對于“自媒體”的理解,從字面上來看“自+媒體=自媒體”。“自”,即個人,通過某種或多種表達渠道展現自己的觀點、想法,“媒體”這里不是傳統意義的媒體形式,更多的是依托網絡媒體平臺、網絡社交平臺所衍生的傳媒方式或者途徑。因此,當下的“自媒體”,是伴隨互聯網新技術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交互式媒體報道方式,它強勁的發展勢頭顯示,自媒體有超越傳統新聞和信息控制力的力量。
自媒體時代,之所以稱之為“時代”,不是單純的時間定義,時代是與人緊密聯系的時空概念,它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能夠影響客觀存在和人們的意識。自媒體的繁榮,顯然已經具有這樣的特征,因此稱當下為“自媒體時代”是合情合理的。
自媒體傳播有三個方面特點。首先,在微博、微信、直播和知乎問答這種社交平臺或者垂直化信息平臺中,個人或者單個組織單位都可以是自媒體的一部分,其注冊運營賬號后,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其次,利用自媒體媒介平臺,每個網絡個體都可以獨立打造出個性化的信息平臺和信息體。這些自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有其自己傳播特點,相較于傳統媒體傳播,自媒體采用一切傳播手段拉近與受眾的關系,將受眾的體驗放在最高位置。在這一內驅力驅使下,傳播博得關注、刺激神經的信息成為了一些自媒體生存的關鍵。那么,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虛假、夸大、負面的信息涌現。其三,自媒體具有很強的二次傳播能力,很多自媒體平臺有便捷的信息轉發功能,例如微博的一鍵轉發功能、微信的朋友圈分享功能。這些功能使得傳播者通過新媒體發布信息,目標受眾接收信息后利用自媒體媒介平臺將信息再次傳達給身邊的人,信息的傳播就像跑步接力賽一樣,具有延續性和循環性。一次又一次的信息傳遞,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會呈幾何倍數增長。最終,傳播者會驚喜的發現接收到信息的受眾會比他預期的規模大得多。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是聽黨的話,是不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不是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為奮斗目標,也就是說是不是心中有黨、心中有國、心中有民,這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事關黨的執政之基,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其意義極為重大。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從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對社會而言,具有導向、凝聚、激勵和凈化的作用。對個體而言,具有激發精神動力、塑造健康人格、調控品德行為等價值。當下社會高速發展,個人的權利意識、價值意識、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并日漸增強,人們的思想和活動的獨特性、差異性和選擇性不斷增強,這一客觀情況在年輕一代大學生群體中顯現尤為突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處理學生和社會、學生和國家有著重要的意義。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戰更加嚴峻、承擔的任務也更加繁重。形勢和任務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前進不能停滯,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對。因此,創新高校思想工作,探索出適合自媒體需要的新方法,是本文探討的課題。
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教育主體思維方式的困境。自媒體時代的繁榮,改變了人們在思維方式上的趨同性,變革了傳統信息交換方式。憑借虛擬網絡平臺和通過自媒體方式,每個網民的個性思維均有機會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即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傳統單維型的教育思維與當下青年學生的個性化產生了矛盾。
教育的場境變化。網絡時代教育的場境已經從傳統書本教育逐步轉到網絡世界中,網絡已然成為大學生們獲取信息來源和信息交換的主要場所。依附網絡衍生出來的多種次文化層出不窮,自媒體作為網絡傳播系統中新生物,它豐富了大學生信息的來源,開拓了大學生的眼界。由此延伸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新的場境空間。而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相關教育活動都是針對現實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來展開的。盡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已經增加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但是實際教育場境依舊以實際生活學習場境為主。
教育內容受負面信息沖擊。自媒體是網絡空間衍生出來的產物。良莠不齊、消極負面的網絡信息也同樣充斥在自媒體中。同時,因為自媒體本身信息的傳播具有特定性,自媒體的信息更容易讓受眾學生信服。另外,自媒體信息發布和獲取都是在“潛傳播”狀態下進行的。“潛傳播”就意味著自媒體的用戶需要掌控信息安全和進行信息把關過濾。但是,現實中學生對于“潛傳播”中的負面信息沒有較強的甄別能力,特別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這些負面信息具有隱匿性和煽動性。我國對于自媒體的管理還處于相對監管滯后的局面,相關法令還不完全、不規范甚至法令有很多空白和模糊的地帶。這些實際情況加劇了自媒體中負面信息對大學生的沖擊。
三、自媒體環境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體要積極正視自媒體的影響力,不要視網絡自媒體為“洪水猛獸”。因此,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媒體時代的新思路、新路徑和新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一)改變教育思維方式,更新教育觀念
高校學生正處于“三觀”逐漸成熟的關鍵階段,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對這些年青人作用甚微。網絡時代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也不再單純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了,教師的話語權威性減弱,自媒體的興起更是加速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自媒體日益繁榮的現代,堅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有開放并包的理念。換角度換思維,從自身工作實際入手,打破封閉的教育環境,主動接受網絡時代的開放信息,在紛繁多樣的網絡信息中,去偽存真爭取在學生接觸和感知前,將正確信息和價值觀輸送給學生們,從而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要有破傳統的勇氣。很多高校思想教育的教育者其實早已意識到傳統思政教育的局限,卻缺乏改變、創新的勇氣。高校內思政主管部門未規劃新的教育模式,很多高校教育者就消極執行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只有順應趨勢,在自媒體繁榮的背景下,大學生所獲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態將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平面變為立體,教育效果也明顯得到增強。
(二)把握學生思想動向,豐富思想教育手段
主動采取自媒體宣傳手段,開通微博、公眾號、直播等自媒體交流平臺。從社會主義價值觀、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等價值觀內容出發,利用自媒體技術設計大學生喜聞樂見、幽默風趣的思想教育內容,讓以往枯燥的理論和傳統的說教活潑展示出來。努力打造大學生思想輿論的“專區”,將自媒體建設成為師生對話、教學互動的平臺。
利用自媒體的互動功能,高校思想教育者要主動與學生溝通,營造人文關懷的環境。這不僅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噓寒問暖,也要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提供一個關懷的環境,讓學生能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學校教育的溫暖,從而建立更好的互信關系。線上“互粉”到線下互動,學生在自媒體環境中潛移默化接受教育理念,教師在線下實際中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思政教育工作者建立個人自媒體平臺,主動加入學生朋友圈,做到自媒體教育平臺多層分布,線上線下齊聯動,實現網絡虛擬教育與現實教育的互補與融合。
(三)建立應急處理機制,提高高校自媒體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對學生熱衷的自媒體內容進行分析。將紛繁的網絡信息進行分類,作出合理地評估和分析,準確科學地把握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價值觀判斷和興趣取向。對于學生熱衷的事件和問題,及時進行反饋。關系到大學生訴求的內容,要切實解決他們的訴求、聽取他們的建議,促進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穩定。防止事件或者負面情緒發酵,形成極端的網絡負面輿情,從而演變為極端惡劣的傳播事件。
當外部自媒體中不良信息的傳播,在高校學生中已產生負面輿情時,高校應該反應迅速,積極應對。高校黨委要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并具有網絡媒體應用能力的教育團隊,最大程度實施正面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及思想觀念的傳播和疏導,在不良事件的負面輿情發酵前,善于發聲,積極公關,以正視聽。
四、結語
自媒體時代,學生、學校、教育者都不可回避地成為參與者。高校道德教育主體和客體的內涵與特征發生了深刻變化。自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對德育界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此背景下,繼續以單一的大學生道德評價主體為前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評價活動就顯得比較落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者,要把握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結合實際在具體工作中提高可操作性,增強實際效果,從而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