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軍
圍繞“學生成才、教師成功、學校發展”的學校愿景,為使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轉化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十九年來,學校堅持不懈做好校本培訓。
校本研修立足學校發展的真問題
學校校本研修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98-2002年):著眼于教師基本功和教學經驗的積累,解決一大批新任教師“如何上課”的問題;第二階段(2002-2007年):著眼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聚焦課堂教學目標的挖掘,幫助教師“上好課”;第三階段(2007-2011年):進入高中課改頭四年,學校引入國際先進教學理念,著眼于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借助“逆向設計”等工具,帶領教師探索“為理解而教”;第四階段(2011-2016年):更加關注學生的“學”,開展“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著眼于轉變教師的學生觀。
學校的校本培訓實現了全覆蓋,注重教育教學和行政各領域的全員研修,堅持用研究指導、引領學校各項工作。面向全員的德育培訓推動德育工作由活動向課程轉變,培養教師德育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能力;面向行政人員的培訓,突出打造一支“為結果負責”的專業化服務團隊。
深度學習瞄準教學改進
我們嘗試多角度推動校本研修的轉型升級:增強學術內涵,弱化行政主導,釋放教師創造活力;從認識學生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實際獲得;開發綜合研修項目,創設開放共享平臺,整體建構教師校本研修課程。
我們自2011年起,整合學校已有的校本培訓資源和階段性成果,逐步聚焦“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作為學校“十二五”時期校本研修整體推進的主要載體。
何為“深度學習”?即以學生實際獲得的持久理解為目標;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將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實踐場景中;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
“深度學習”框架包含“教”“學”“做” “評”四個要素。教什么:整體確定單元啟發性學習主題;學什么:基于學生的理解設定學習目標;做什么:設計促進學生理解的學習活動;評什么:開展過程性、持續性的學習評估。
對教師來說,“深度學習”項目提供的是關于教學改進的一套整體解決方案,是可以作為工具來使用的。
在明確“深度學習”推進校本研修的基礎上,我們建立機制,用“深度學習”項目激發教師實現“自主賦能”,為教師搭建成長的階梯。
提取問題,試點先行。學校教師參與多項研修培訓,視野開闊,具有較強的變革動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怎樣落地,如何在實踐打磨中形成專業能力,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開展校本研修的出發點。“深度學習”項目啟動之初,全校初高中共有13個備課組自愿申報開展試點,啟動了單元教學主題設計研究。在后續全面鋪開的“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中,許多“教練”和“導師”就出自這13個試點的備課組。
創設項目,導航路徑。學校注重培育學術導向的教研文化,注重以項目拓寬校本研修的開放度。各備課組圍繞“深度學習”總體框架分別制定研修方案,學校設置“深度學習,從認識學生開始”等主題論壇,生成多角度、多層次、多樣化的研修、實踐、交流平臺,激發教師“自主賦能”。
結為同盟,共享互勵。校本研修采用項目管理方式推進,弱化年級組、教研組等行政管理方式。項目運營團隊成員主要為一線教師,不以資歷、學歷、職稱論高下,不以行政職務論層級,凸顯開放、開明、公開、透明的團隊氛圍。項目團隊分設顧問組、常務組、外聯組、網絡支持組,不與學校行政職能部門重疊,專門協調項目推進的日常運行、專家聯絡、平臺開發、指導評價等事務。形成了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的研修機制,教師基于研究課題和案例展開研討,保持著安全、自由、和諧、共享的教研文化。
拓展平臺,凝心聚力。2014年以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將學校作為“深度學習”項目基地,并認定學校為“全國課程改革骨干教師研修基地”(2014年9月—2019年9月)。學校“深度學習”項目得到了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大學、北師大、北京教科院等專業機構的指導。
五大工程推動轉型升級
我們著眼于構建教師校本研修立體課程,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綜合素養,實施五項教師校本研修工程。
教師綜合實踐研修工程,踐行“學習隨處發生”的課程開發理念,帶領教師走進科研院所、科技園區、高科技企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讓教師在親身體驗中研發開放性科學實踐、綜合社會實踐、學科實踐活動等課程;“昆玉書院”教師學術發展工程,創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術平臺;“昆玉名師”培育工程,每年按標準成立3個左右名師工作室,以工作室為載體開展研修活動,搭建人才成長的梯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工程,全校教師參加以“讀懂學生,開啟學習”為主題的專項研修,研究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高中新品牌學校建設工程,推進“新品牌學校”創建。
五個研修項目,指向“進修實驗學校教師專業核心素養”總目標,讓學校成為“學習隨時隨處發生”的實踐園地,創建“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從任務驅動到自主賦能”的校本研修轉型升級新模式,讓更多的教師成為“卓越的育人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