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斌


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指出:“人們通過三種途徑成為善良賢明之人,這三種途徑是本性、習慣和理性。”三者是相互相成的,習慣一旦養成,對學生的影響將是長久的。積習成德的根本途徑在于通過教育與行為訓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荀子·勸學》提出了“積德成善”的育人觀點:“積德成善,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币龑W生向善、向真、向美、向上是德育工作的宗旨,為了創新德育管理模式,尋求德育工作針對性與實效性,我校建立了網絡積分激勵制度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了學生成長積分系統,在網絡時代對激勵教育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實踐和探索,目前已經升格為中國移動“和教育——成長伙伴”重要的應用項目之一。
一、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引領學生“日行一善”
網絡積分激勵制度涵蓋學生的“德性養成、課堂表現、學習成績、特長發展”四大評價模塊,評價內容基本涵蓋了對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的發展要求。其中“德性養成”積分評價細則的制定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及中國傳統文明禮儀與文化的底蘊,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著眼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具體積分評價細則如表1。
上述評價細則貫穿于學生在校、在家、在社會的思想及行為表現;評價內容巧妙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積分評價細則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學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認知,使“可為”與“不可為”了然于心;積分評價項目及積分值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可變之處,凸顯了以人為本的評價與激勵原則。
二、建立高效評價系統,在“日行一善”中激勵學生“積習成德”
積分模式在網絡游戲、商業及金融等領域廣泛運用,并對游戲玩家、消費者、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我校嘗試將積分激勵制度運用于教育領域,與專業軟件公司合作研發“學生成長積分系統”。系統登錄憑教師、家長、學生賬號及自行設定密碼登錄,其中“德性養成”分為兩個評價界面:一是根據學生實時行為表現評價界面,引導學生“日行一善”;二是“月綜合評價”界面,對學生德性養成情況進行階段性評價。
積分系統以信息技術的優勢使積分激勵評價方式變得生動、及時高效,具有新穎時尚性,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結構、心理特點。
1. 積分等級圖標生動形象。等級圖標以“幸福樹”命名,形象萌動可愛。系統從樹的種子萌芽開始,伴隨著孩子的積分增加而生長,能夠生動顯示學生“積習成德”的動態發展過程。
2. 評價操作方式簡易快捷。教師選擇相關評價選項及評價人后,等級圖標下面會呈現★并自動為該生累加或扣減的積分,系統后臺自動記錄評價項目、評價人、評價時間及積分值等相關信息。同時,學生的品德行為可以得到教師及時的肯定,不良的品德行為也能得到教師的警醒和糾正。
3. 評價信息推送方便及時。平臺可通過微信公眾賬號或短信方式向家長推送學生周期成長報告或實時表現,使家長清晰了解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為家長及時調整家庭教育策略提供客觀依據,實現家庭再教育功能。
三、建立“三位一體”評價主體,強化學生自主發展意識及增強教育合力
“德性養成”月積分評價主體主要由學生、家長、教師(班主任)構成。評價方式則由個人根據當月在“愛、禮、信、善、責、勤”方面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家長根據孩子的自評情況并結合孩子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價,最后,班主任根據前兩者的評價和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價。(見表2)這個評價過程及方式是可以互動的,家長可在家與孩子一起評價,根據評價細則對孩子進行引導式評價,班主任則可利用主題班會課或課間與學生進行引導式評價。每月評價一次,總得分=(個人自評分+家長評價分+班主任評價分)÷3,該項每人每月最高得分為30分。這樣的評價與激勵體系,建立了自我評價及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三個維度的多元評價,從而保障了評價的公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建立常態評價機制,關注學生發展過程的跟蹤與矯正
“德生養成”積分評價模塊強調關注評價過程,能及時把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優異的思想品質、行為表現、點滴進步用積分獎勵方式記錄;當學生有不良行為或表現時,則可以采取扣分方式約束或規范學生的行為,最后以加減累計的方式計算積分,建立了常態化、過程化的評價機制。
積分過程實質上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高效評價和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也就是描繪學生“成長軌跡”的過程,與此同時,系統自動為學生建立了電子成長檔案,自始至終伴隨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使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成長情況,了解自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為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反省提供真實的依據,使學生建立自信心及成就感,并且維持自我效能感。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網絡積分激勵制度已經上升到了學校管理制度層面,成為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得力助手,為建設優良班風、學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進而形成了獨特的學校管理文化。
本欄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