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我曾在海外教授四年中文課程。新加坡的輔華中學以完善人格為主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的課程設置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培養完善人格為主的教學理念
初到學校,我對學生的基本印象就是:衣著整潔,彬彬有禮。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會在胸前佩戴一個工作牌,學生只要在樓道遇到掛著工作牌的老師都會鞠躬問好。
有人說新加坡的學生很“老實”,我覺得這是因為學校乃至國家都注重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學校并沒有開設思想政治課,可是學生都自覺地表達了對國旗的敬意和對教師的尊重。
學校除了注重對學生的品行教育以外,也很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每周二、周三早上,學生到校后都會進行閱讀,周二讀英文書籍,周三讀華文報紙(學生版)。全校學生一起,或在操場,或在禮堂,每次半個小時。讀完后,學生要寫一份閱讀筆記作為當天的作業,之后才開啟一天的課程。
具備了良好的品行及學習習慣,就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推廣到整個國家,全民素質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了。
因材施教的課程設置
新加坡的中學教育提供四種不同的課程選擇,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傾向。中學階段(相當于我國的初中,他們的高中叫初級學院)的課程分為特別課程、快捷課程和普通課程三種,學生在通過小學畢業考試之后,成績排名全國10%的學生可以修讀特別課程,約50%的學生可以修讀快捷課程,約40%的學生將只能修讀普通課程。
特別課程:四年制,學生可以修讀高級母語,高級母語和英語兩者之一可以為第一語言。快捷課程:四年制,學生只能修讀快捷母語課程,其它課程與特別課程相同,英語為第一語言。普通(學術)課程:五年制,學生在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通過后可以修讀第五年的課程,然后與特別課程、快捷課程的學生一起參加劍橋O水準考試。普通(工藝)課程:四/五年制,學生在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大多數學生在N水準考試后不再修讀第五年課程,而直接進入技術學院。
雖然看起來很復雜,教師備課也很麻煩,因為同一年級就分三種甚至四種不同的教材,但這恰恰體現了學校的課程設置是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為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如普通課程(工藝)班的主要科目為英文、數學及電腦應用,選修科目有工藝學習(或設計工藝)、基礎科學、食物與營養、時裝與布料、美術與手工,為那些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在中學階段開設應用課程,為他們走向社會做了充分的準備。
適合學生發展的實踐活動
新加坡的學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除了同樣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外,他們還十分注重學生的課外輔導活動(Co-curriculum Activities,簡稱CCA)的成績。和一些選修課相比,CCA要重要得多,每個學生都得選。有些核心課程可能只學一兩年,而CCA要一直學到畢業,花的時間也很多。
新加坡的中小學是半日制,上午的課程到13:30結束,下午為CCA時間。每個學生都要至少選擇一種團體活動,主要有四類:制服團體——有男童軍、女童軍、紅十字等;體育活動——各種田徑、武術、體操等;表演藝術——合唱團、舞蹈隊、華樂團、管樂團、弦樂團;俱樂部和協會——數學、自然科學、IT、華文學會等。
所有的CCA都由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管理,管理機構會在網上公開招聘輔導老師,有新加坡交響樂團的樂手,有來自中國的舞蹈演員和退役的運動員,也有一些兼職的教師,費用都由教育部承擔。除此以外,各學校每年還可以向教育部申請最高達100萬新幣的經費來發展自己的專長項目。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是不遺余力的。
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藝術修養,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體合作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所有的CCA都強調和社會的聯系。例如,學生社團的領袖不是教師指定的,而是通過競選產生的。競選方式與真實的選舉模式完全相同。有能力的學生們可以借此一展身手,甚至可以跟選區議員一起接見選民,去國會旁聽討論,實現了與真實世界的對接。
除了CCA外,新加坡的學校也為各個年級的學生安排了不同內容的實踐活動。例如,輔華中學曾安排一年級新生露營三天,二年級進行為期一周的拓展訓練,三年級學生去馬來西亞的山村生活實踐。這些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進行生存體驗,不會安排他們住旅館,學生都需要背著睡袋前行。每年假期,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去一些貧困地區做義工,教當地的孩子們學英語,為簡陋的教室修理課桌椅等。通過這樣的體驗活動,學生懂得生存,熱愛生活,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并切實感受到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該為社會盡一份力。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一個學校的課程安排與實踐活動,我們能看到整個新加坡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塑造一個民族的未來”,面向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編輯 汪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