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具有多學科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該課程特點及教學目標,將項目教學法應用于教學實踐是必要且可行的。本文就項目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課程中的項目設計和實施效果進行分析。
項目教學法 會計信息系統
應用型本科院校
會計信息系統教學內容體系涉及不同層次、多個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按照會計信息系統教學內容體系設計的總體思路,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進行具體設計,實施會計信息系統教學,以適應社會對各類會計信息化人才的需要。本文通過分析現行會計信息系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按照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和會計信息系統應用需求, 進一步對項目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應用及其效果進行分析。
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定位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定位應區別于學術性本科人才和技能型專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基層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務問題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一般應當具備實用性、創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質量特征。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目標應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一致。然而,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對該課程的目標定位仍然較模糊,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不吻合。如有的把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定位于較低層次的會計電算化目標,大量的學時僅僅介紹某個軟件的應用,在教學中軟件操作的時間幾乎占到全部; 而還有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則將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目標設定的過高,與學術型本科院校定位基本相同,偏重培養學生的理論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教學上不但講述會計信息系統的輸入輸出功能,而且還剖析其數據結構、流程和內部機理。顯然,課程目標模糊不清,直接影響了應用型本科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質量。
因此,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應該以專業培養目標為指導,配合企業信息化建設,“培養學生對會計信息化的全面了解,教授給學生最根本的東西,而不是教會他使用某個特定軟件(楊周南,2010) ”。因此,本文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可將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目標為: 構建并傳授與會計信息系統相關職業角色實務應用所需要的“知識 - 能力 - 素質”體系,培養學生為完成這些職業角色所需要的實踐工作能力,即綜合應用信息技術思考和解決信息化環境下會計實務問題的能力。為使會計信息系統能夠充分實現課程目標,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合格的新型會計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緊緊圍繞市場對信息化環境下新型會計人才的應用需求,根據職業角色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來確定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體系框架。
項目教學法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信息系統教學中的應用
(1)項目教學法的目的
項目教學法的目的是將《會計信息系統》課程中每項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在一起,能使學生切身感受手工會計處理和計算機會計處理之間在崗位設置、業務流程、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差異,深刻理解企業信息化的必要性、優越性及實施過程,熟練掌握 ERP 管理軟件的系統結構和運行特征。
(2)項目的設計思路
本課程擬以一個企業一個會計期間正常生產經營發生的經濟業務作為項目教學內容,以ERP管理系統作為操作平臺,按照計算機會計核算與管理的基本要求,教師啟發學生帶著所選項目中的問題去領悟、思考理論問題,完成實驗任務。應用項目教學法,學生有能力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難題,從中學會求知。
1.項目主題內容的設計。本課程項目教學數據涉及企業人、財、物、產、供、銷所有環節,具有典型性。我們通過給學生設計一個會計主體(制造企業)在某個會計期間內發生的日常業務,教學內容涉及總賬、報表、應收、應付、采購、銷售、庫存、存貨、財務分析等模塊,要求學生根據企業核算特點和管理要求,設計一個真正的財務業務一體化解決方案。該項目工作過程可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教學中的項目來源于三方面:第一來源于教師。教師根據階段性實驗結果,修正各項參數,經過重新設計后應用于教學中。第二來源于企業。這類項目實時、真實,主要應用在綜合實訓中。第三來源于學生。學生除完成日常學習外,應積極參與各種科技項目研發和競賽活動,將自己的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勢必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可將這三個方面的項目編成一個項目庫,掛在學校的網站上供學生選擇。
2.項目計劃制訂。首先是示范項目的制定。教師講授時采用模塊化的方式,根據授課內容的重要知識點將項目劃分為若干模塊,授課過程中根據知識點選擇相應的模塊,課程結束時整個項目完成,這類項目比較簡單。其次是實訓項目的制定。可采取分組以及分階段的迭代實施的方式,也就是完全按照 IT 企業項目運行的模式,這類項目有一定難度。我們提供給學生若干個會計主體的、一個會計期間內發生的日常業務,學生根據企業的核算特點和管理要求,制定信息化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實訓內容涉及總賬、報表、薪資、應收、應付、財務分析等模塊,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比手工核算的流程及特點,掌握 ERP 管理軟件的系統結構和運行特征,理解信息化環境下的崗位設置、職責權限及業務處理流程。
3.項目的執行。本課程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和分組的協同對抗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的方式下,學生可以根據本課程特性,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在自主應用型項目中可安排學生身兼多職,獨立完成制單、出納、審核、記賬等多項操作,培養個人獨自學習攻關的意識、勇氣和執著精神,提高獨自學習的能力。分組的協同對抗型學習方式下,項目小組以分工協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一個完整的項目,提交的作業表現為項目的階段性的分析和設計文檔,系統的編碼、測試過程,個人或項目小組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如一套完整的賬表數據。完成一個符合要求的項目是本課程考核的主要內容。最后進行綜合性項目的設計學習,綜合性項目由教師根據項目能力目標,不指定項目步驟,而是啟發學生根據項目要求和企業會計資料,自行設計項目方案、構造實驗內容,從而獲得某種既定要求的實驗現象或項目結果。
4.項目的評價與分析。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學習方法。項目評價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熱情,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
項目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分析
(1)各項能力統計結果和分析
為考核項目教學法的效果,在學期初和學期末分別以會計學專業60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自制的《項目教學法下學習實施情況調查問卷表》。調查問卷全部回收且有效,以下統計檢驗分析數據均來源于這60名學生三項能力前后測的平均分,統計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顯示的是學生信息素養、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三項能力基本描述統計量。 從表中可知,參與實驗的這60名學生三項能力前測均值分別為 1.836 5,1.823 1 和 1.844 2, 后測均值分別為2
350 3,2.364 5 和 2.334 8,后測均值均大于前測均值,說明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項目學習后,學生無論是在信息素養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還是在協作學習能力上都有了提高。
表2顯示了學生三項能力成對樣本的 T 檢驗結果。 從上表可看出,95%的置信區間,三組成對樣本計算的統計量t值分別是-28.318,-28.593 和-25.687, 對應的臨界值水平均為 0.000,大大小于 0.01,這表明學生經過項目學習之后,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均得到提高并在統計上達到極其顯著性水平。
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信息素養能力前后測研究分析,教師采用項目教學能顯著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
2. 通過自主探究能力前后測研究分析,教師采用項目教學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
3.通過協作學習能力前后測研究分析教 師采用項目教學能顯著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
4.教師采用項目教學模式能積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中學生比較滿意,實踐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從本次實踐研究也可以看出,項目教學模式能很好實現課程學習的培養目標,學生在信息素養、自主探究及協作學習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發現絕大部分同學對該教學模式比較滿意。項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傳統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勢,強調教師的引導和帶領,緊緊圍繞“課前、課中和課后”來實施教學活動,既體現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能比較好的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學習興趣。
[1]宋愛華. 基于 ERP 的開放式會計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2(11).
[2]于玉林. 創新驅動:推進開放式會計實驗教學[J].會計之友,2014(12).
[3] 王鐵媛.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基于情境認知的實驗教學法[J].財會通訊,2012(8).
作者簡介:黃曉敏(1971- ),女,福建閩清人,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會計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