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清
摘要: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如果沒有形成有效的培養思維方式,那么很難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師應探索有效的教學手段,以挖掘學生學習潛力為主要目標,探索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探究;應用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新的教學模式進一步的深化。情境教學與探究教學相結合的探究型教學模式,無疑為目前的教育改革開辟了新的思維方式。根據情境教學與探究教學理論和初中數學教學特點,探討初中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模式,希望能為處在一線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一、情景探究教學的重要意義
1.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境探究教學模式是在探究學習的背景下創造一種情境。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教材的內容創造情境,與教學內容的主題緊密相連,一方面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學生更便于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給教科書更深刻,更新的教育道德和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函數”這一節中,讓學生觀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的視頻,來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視頻觸發學生思考:在對接過程中,有變化嗎?為什么我們可以通過探索的目的實現自動會合和對接呢?該這種激發學生調查情況的教學模式更符合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2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更注重于學生智力的發展
在創設的情境下,學生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學習欲望和發展潛力。在情境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掌握新的學習方法,以此為未來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情境探究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2.1創造一種情境,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上好每一節課程,在課程未開始時就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帶著激情去探索,發現,情境的創造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創造情境讓學生對情境素材產生新奇感,教師就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按照提供的教學現象或問題,為學生創造真實的事件或實際問題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欲望。如在講“勾股定理”時,可以利用畢達哥拉斯的例子導入這一節: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去訪友時,對客廳里的地板磚產生了好奇,原來他們所用的地板磚是用一塊塊直角三角形形狀的磚鋪成的,非常靚麗.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直角三角形會引起他的興趣,通過創設這么一個情境,讓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神秘有個初步的感受,以動員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創造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應鼓勵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甚至探討數學本身的一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計算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為加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用多媒體電腦和諸如《幾何畫板》等工具軟件,為學生創造數學的實驗情境。例如:在教學“棱柱和異面直線”一節時,我要求學生利用硬紙板制作“長方體”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師用《幾何畫板》設計并創作“長方體中的異面直線”課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制作的“長方體”模型和上述課件,對以下問題展開思考:“長方體中所有體對角線(4條)與所有面對角線(12條)共組成多少對異面直線?”“長方體中所有體對角線(4條)與所有棱(12條)共組成多少對異面直線?”等,然后讓學生自主體驗數學實驗,求證上述問題。
2.3合作交流,攻破重難點
討論交流的優點首先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處于同等的地位,拉近學生心理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習交流更加平等化。其次,在交流討論中,同樣的一個問題,學生思考的觀點有所不同,那么學生就會得到各種各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有,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感到疑惑時,在參與討論中得以解決,因而就會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概率初步”中的隨機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以及隨機事件結果的穩定性時。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為若干小組;然后各小組成員每人做10次拋硬幣的試驗并用表格記錄結果;接下來由組成員對得出的結果和出現的原因進行討論分析,然后由小組成員將測試結果進行統計;最后,全班進行累加來探究規律。通過合作探究從而發現,人數越多,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就越不確定,表現出的結果穩定性則更強,目標達成,重點突出。
結語: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基于情景探究式教學方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讓老師和學生真正體會情境探索教學模式的巨大作用。 情境探究式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提高初中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借助情境探究式教學手段,提高目前初中數學教學面臨的數學教學困難,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大創新和突破。
參考文獻:
[1]東教,達標.與學生一起走進身邊的數學:記天津市河東區常州道小學校長張全勝[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0(11):
[2]顧繼玲.有關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意義與實施[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初中版,2007(3).
[3]鄭薇薇.初中數學探究式學習的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