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術華
一、幼兒說謊的不良行為
(一)幼兒說謊的原因
第一,幼兒由于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均未發育完善,分不清自我與他人,事物的真偽等,常因幼稚無知而說謊。
第二,年幼幼兒的記憶精確性較差,時常有歪曲事實的現象,許多經歷過的事未必能完全回憶起來。
第三,其他各種原因。有時幼兒是模仿成人說謊而說謊;有時孩子做錯了事,為了避免懲罰也會說謊;也有時孩子為了逃避不愿干的事情而說謊。說謊還會被孩子當成一種引起別人注意的手段。
(二)預防幼兒說謊的措施
第一,對于因心智發展不完善而造成的說謊,只要指明其錯誤,在幼兒能夠理解的前提下,使其明白想象與現實間的差異,這樣做有助于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
第二,對于想逃避懲罰,推卸責任的說謊,在搞清基本事實以后,要嚴肅、耐心地對幼兒進行批評教育,指出說謊是一種惡劣而愚蠢的行為,使其了解說謊的有害結果。
如果幼兒說謊是模仿大人,首先大人應端正自己的行為,做好表率。
第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如果發現孩子有說謊的行為,不要當眾揭發批評他,可以悄悄叫到一邊單獨談話。指出錯誤,讓其加以改正。
第四,對孩子的錯誤處罰要適當。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和老師首先要穩定情緒,不發火,要耐心地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第五,采取必要的行為改變藝術。
1.差別強化法
對經常說謊的幼兒,采取強化和消退的方法來降低說謊的出現率。
2.行為代價法
當幼兒出現說謊行為時,老師和家長應將幼兒本該享受的某種獎勵和權利收走一段時間,以達到減少他們說謊行為的目的。
3.懲罰法
當幼兒表現出說謊,甚至報復性說謊時,老師和家長可以立即對幼兒施予不愉快或厭惡刺激,從而使他們表現該不良行為的頻率下降,直至消退。
二、幼兒違拗與對抗行為
(一)幼兒產生違拗與對抗的原因
第一,違拗的形成來自經年累月的體驗,孩子逐步建立了一種固定的、廣泛而難以改變的行為模式。孩子兩三歲后逐漸了解父母的語言和意愿,并且有基本的技能來完成父母所交代的使命。
第二,父母的教養方式逐漸以口語代替行動,從直接管教進入間接監控。給孩子更多獨立自主的機會,也滋生了他們不聽話的機會。
第三,教育者的教養方式不當也是重要因素。父母軟弱退縮或強制壓抑都會增強孩子的違抗行為。
第四,教育者對幼兒要求高,質疑與批評多,限制孩子活動自由,經常用羞辱、批評、生氣和找茬兒、體罰等方式對待幼兒。除此之外,現在都是獨生子女,長輩們過于溺愛,也是造成違拗與對抗的不良行為之一。
(二)解決幼兒違拗與對抗行為應采取的策略
1.反省自己,檢討管教
作為成人,我們不能總是看到孩子的錯,也應經常反觀自己的教育,無論是對孩子過度關照,還是過于嚴格,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造成違拗和對抗。
2.查明原因加強溝通
找出幼兒違拗或對抗的原因,根據情況作出適當合理的調整。與孩子進行誠摯的交談,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并讓他們體驗到父母或老師的一片良苦用心,通過講道理及時解決問題。
3.堅持真理,不遷就也不粗
如果父母是正確的,不能因為幼兒的違拗或對抗就放棄原則。要從小注意對孩子進行教育,既要解決違拗問題,又要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
4.采取必要的行為改變藝術
(1)消退法
有些孩子的反抗旨在引起他人的注意,這時只要我們不予理睬,他的反抗行為自然會消退。
(2)隔離法
把孩子從一個增強環境移送到另一個得不到增強的環境。
(3)代幣制
在行為改變中,教育者與幼兒事先就以某一行為訂立一個約定,如在某個期限內可以做到可獲得獎勵。而這種獎勵可以是積分的形式,當幼兒的分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可以兌現獎品,直到行為合理為止。
三、幼兒課堂搗亂行為
(一)幼兒課堂搗亂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是課堂中故意搗亂的幼兒往往難以適應需要保持注意的課堂活動,經常不能安靜地坐著聽教師講課,并且也試圖不讓他人上好課,這些行為嚴重地破壞了課堂紀律,影響他人的學習。
二是有的幼兒似乎不能聽從老師的要求和問題,經常所問非所答。
三是幼兒缺少關愛。在常人眼里,只要他們有一點表現不好,就被全盤否定,因此他們會破罐破摔。
(二)幼兒課堂搗亂行為解決的辦法
一是多用表揚鼓勵,少用責罵嘲笑。
二是自我評定行為,及時獎懲,實施代幣制。教師應訓練這類問題幼兒主動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規則。以獎勵的方式促使他們自我控制。
三是允許學生自由活動,將游戲穿插于活動當中。好動又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是學齡前幼兒的特點,所以教師上課時可以將幼兒喜歡的游戲穿插在課堂中,以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注意力集中的良好行為。
四是必要時,要結合短時的懲罰。如果用不加理睬和及時獎勵的辦法不能減少幼兒的不良行為,那么教師可采取暫時的隔離懲罰法。
四、幼兒偷竊行為
(一)偷竊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
一是為了滿足對物品的需要。一般來說,四、五歲的孩子拿別人的東西純粹就是喜歡。
二是家庭的不良影響。許多幼兒的偷竊行為與家長教育不當及家庭的不良影響有關。
三是無意成習慣導致偷竊。有些幼兒從小受到的引導不夠,撿到錢物不及時交給老師或家長,而是自己用了,慢慢便養成了壞習慣。
(二)要想改變幼兒偷竊的不良行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強化幼兒尊重他人所有權的社會行為
教育者要教育幼兒撿到錢物要及時歸還失主,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當出現這種行為時,應及時表揚鼓勵,逐漸使他們形成自主自覺的行為。
2.合理控制,預防幼兒的偷竊行為
幼兒園老師發放玩具后,要統一回收,讓幼兒知道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最終要歸還的道理。
3.冷靜處理偷竊行為
如果偷竊行為已經發生,教育者必須冷靜處理。責罵與體罰都無濟于事,更不能當眾諷刺挖苦,以此給幼兒貼上標簽,打上終身烙印,這將給幼兒的人格發展造成巨大的障礙。
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重要表現,是形成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基礎。作為一線的教師,一定要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初始階段,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最佳時期,“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反之不良習慣養成了,會毀人一生。所以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糾正幼兒不良習慣,是促進幼兒良好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