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銀芳
“預習語文第5課,明日早讀課檢查,請家長督促并簽字。”
開學剛過一個月,我便在小黑板上布置好當天的家庭作業,并將小黑板放在教室外的窗戶上,以便接送孩子的家長第一眼瞧見。只是沒想到,這么一條普通的家庭作業留言,卻引起了大家的嘩然。
我從同年級組同事的眼里看到了驚訝和不解,聽到了她們的竊竊私語:“一年級的學生懂什么預習哦!這會兒還沒有完全適應小學生的身份呢,哪里管得住自己,這簡直是自討苦吃。”“可能剛從中學調過來,而且以前也沒教過語文,不太清楚教小學生與初中生的區別,所以要求高了。”
的確,在大家的眼里,此舉真夠另類和自討苦吃的:我們班上有七十多名學生,平均年齡大約6歲。這些孩子基本來自城郊區和周邊農村,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有的連六個單韻母都識記不全。這種狀況挺令人擔憂的,偏偏我還要“雪上加霜”,以初中生的標準來要求他們自學,這豈不是“揠苗助長”嗎?
在大家的質疑和觀望里,說偷懶也罷,急功近利也罷,我并沒氣餒,繼續推行“預習政策”。不知不覺間,第一個學年很快過去。那么,我們班的語文成績怎樣了呢? 是不是如大家所預料,更加糟糕了?
不,答案是否定的。
在這一年里,我班的語文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要知道,一直排在第一名的語文老師,可是有著三十多年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干老教師。而我,不過是剛剛加入小學語文教師隊伍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手。成績上升的同時,我也完成了從大忙人到“甩手掌柜”的華麗轉身。
當然,分數的高低,排名的前后,并不能夠完全代表一名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該班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但是從中,我們卻可以清楚看到提早預習的好處。
課前預習從一年級開始便實行,其實并非僅是我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幾天的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決定。我曾經困惑過,一年級的學生太小不懂事,到底是按部就班一點一滴手把手地辛苦教呢,還是冒一些風險改變教學方法?事實證明,我所作的決策是正確的,努力的方向也是對的。
但是,什么時候讓學生開始預習,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多數人認為,預習只適用于中高年級那些年齡大、自學能力強的學生;至于一年級的學生,剛在處在起步階段,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差,而且自控能力弱,若過早布置預習任務,會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從而使他們產生畏難和厭學情緒。
然而,我的看法卻恰恰相反,我認為一年級是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最佳“黃金階段”。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里有三個方面的因素,非常有利于預習習慣的培養。
首先,一年級學生乖巧,聽老師的話,容易服從老師的安排,如果此時老師趁勢引導,就可以更早地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二是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抱有較高的期望值,參與學校活動的熱情度也很高。三是一年級的教學內容難度不是很大,家長們可以輕松地輔導孩子,因而能積極地配合教師的要求。這樣“三管齊下”,還有什么理由擔心學生不能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呢?
那么,怎樣讓一年級小學生快速掌握課前預習的方法,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呢?根據本人一年來的教學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以背口訣的形式,明確預習要求
一年級的學習任務比較簡單,大致可歸納為:會識認生字,會拼寫音節,會組詞語,寫簡單句子,能讀懂課文,理解全文的大意。所以,我將預習的要求用口訣的形式,讓全體學生熟讀記背好:“一畫圈圈找生字,二寫拼音組詞語;三分段落讀課文,不懂句子標問號。”
這四句口訣其實包含了預習過程的幾個步驟。
首先,把每課的生字在課文里圈出來,熟記拼音,并且想辦法組詞,越多越好,而且是會認會讀會寫的。然后,把課文所有的自然段,按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記出來,這樣就能知道全文有多少個自然段。然后再按順序朗讀每一個自然段,全文至少讀三遍,直到把整篇課文都讀通順,不結巴也不磕磕拌拌。最后,不懂的地方,用橫線加問號標出來,問問父母或者次日到學校問老師。課堂上,我再把這些不懂的問題匯總,先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再一一為他們解惑。
2.課前檢查,做到持之以恒
我們都知道,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愛貪玩,經常會忘記寫作業。更有家長因為事多繁忙,往往忘了抽出時間督促孩子寫作業。到第二天上課時,總會出現那么幾個未能按要求完成作業的學生。
針對這種現象,我會在第二天早讀課之前,安排好語文小組長檢查預習情況。那些沒有預習的學生,一看到小組長開始檢查作業就知道壞事兒了,趕緊拿出語文書,匆匆忙忙地補預習。到上課時,我已經從小組長們那里了解到全班預習的真實情況。隨后,我開始親自進行第二輪的檢查,檢查完后表揚完成任務的學生,對那些臨時亂抱佛腳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批評和小小的懲罰。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經過這樣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和鞏固,學生漸漸由被迫和被動,慢慢變為主動。到后來上完一篇課文,大多數學生便會自覺利用課上空閑時間,進行下一篇課文的預習,不用等到晚上家長不斷的催促。因為誰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誰都不想被老師批評啊。
3.逐漸提高預習要求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預習方法后,形成比較穩定的預習習慣時,老師就可以逐步地提高預習要求了。
這樣循序漸進,不知不覺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便會對學習會更加上心,更加積極,教師也就因此達到了“偷懶”的目的。這樣,在次日的課堂上,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老師隨便提出一個問題,全班登時鴉雀無聲;或者目光閃爍,左躲右閃;又或者埋頭課桌底下做小動作。
中國還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學會自學是目的,預習是手段,填鴨式教學只能讓學生被動接受,并沒有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也不能培育出具有創新思維的素質學生。如果教師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想“一勞永逸”,那么就要早點讓學生學會預習,越早越好。
引導小學生課前預習,不僅會令學生受益終身,也會令我們教師受益不淺。那么,我們還在等什么?心動不如行動,讓預習,從一年級新學期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