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鐮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可體現出以下幾方面優點
(一)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
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由有趣——樂趣——志趣逐級發展。沒有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就不能很好調動起來,只要引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讓他們更積極自主去探究和學習。計算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很好把課本的內容用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讓問題或例子更加形象直觀,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習做了很好的導向作用。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有勁,激發了學習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把計算機輔助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問題的觀察、分析、猜想和嘗試更加從容,對數學問題進行更深的探究。通過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操作能力。
(三)節省教學時間,增加課堂容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在書寫板書花很多時間,使一節課講不了多少內容。有時為了趕進度,只能講得更快。現在有了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師可以把畫圖、擦墨板的時間給節省起來,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講授更多的內容,從而更加從容,同時也讓課堂的容量增大了。
(四)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更易讓學生理解
在幾何教學中,計算機可以將題目中的幾何圖形的動態問題通過動畫形象刻畫出,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運動化。也要注意協調好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之間的關系。因為數學教學的一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學生思維發展過程中,不能太依賴直觀形象,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二、數學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應遵守的幾個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信息技術的選擇與使用,目的是為提高教學效率,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和信息應用。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刻意追求形式的華麗,而忽視了教育技術在教學中使用的目的是為數學教學服務。
(二)主體性原則
新標準要求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是起一個組織和引導作用,在課堂上,教師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通過自己動手去嘗試操作,讓學生在學習上充分認識、領悟、創新。
(三)活動性原則
通過新課程改革,發現課堂教學從傳統模式向數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教學模式發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分組合作討論,采取多種形式方法,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究問題的真諦,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自己去分析。
(四)開放性原則
這是現代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包括教學方式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結論的開放。讓教師從思想上去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同進從教學內容上,不局限于課本里的東西,多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或例子,從學生的學生方式上,不局限只能聽,應讓學生多動手、多討論。同時問題的結論有時也可以不是一定只有一種情況,也可能是多種多樣。
三、怎樣把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
(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作為顯示工具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時需要大量的板書,板書的設計好壞是每一位老師的基本功,而在一節課45分鐘內,仍用傳統教育的板書,則消耗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向45分鐘要質量。新課程提出,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多一些時間去思考。這時候,本人采用信息技術的幻燈片來實現,課前做好備課、寫好教案,對重點、難點、疑點用紅色的字體來區別,不僅能解決課堂上大量的板書問題,還可以大大增加課堂的教學質量。對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給一些探究題,提高題,讓學生課外思考,調動學生學習地積極性。
(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作為學生演示的工具
過去傳統的教學都是以書本教材為大綱,都是靜態的、單一的、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聲音、文本、動畫、視頻等動態教材,發揮地淋漓盡致,例如,在學習圓的軌跡,只能借助于“動點”用黑板上一個靜態的“定點”來表示,大多數情況下,只有求動點的軌跡方程后,才能知道動點的真實運動形狀;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非常抽象和乏味。在設計有關函數的圖像時,可以借助于《幾何畫板5.0》做一些小課件,把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來描述函數的形狀,直觀、生動,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激發(三)在數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有助于豐富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大家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從自已的認知基礎出發,依自已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數學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懂得每一個人學生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計算機之間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教師要處理的是課本、教師、學生和信息技術的關系要考慮怎樣組織起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學計劃要有目的地進行,依據教學大綱的進度,有條不紊地進行。要面對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雖然教師在備課、設計教學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在短時間里掌握改革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進素質教育。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只能作為教學中的輔助工具。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領會能力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次動手制作多媒體課件、插件,必須提高電腦應用水平能力。至于教學設計而言,既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不可一味地靠計算機、不應忽視書面表達和口頭交流,不應忽視閱讀能力、計算能力和理解能力,要講究實效。最好的教師加上最佳的信息技術,這才是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