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煥娣
一、實施批注式導學策略,首在授之以法
2016版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年在七年級使用,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中學,對中學更高要求的語文學習往往會無所適從,老師如果一下子就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很多學生會難以接受。因此,教師必須在實施新的教學策略的過程中,要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銜接,仔細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認真細致,而不是浮光掠影。此時,對如何根據文本讓學生心隨文動,意隨筆生寫好批注,授之以法是基礎。初始階段,教材中每單元的自讀課文的批注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老師必須給學生明確的操作模式。
(一)符號批注
運用批注式閱讀的方法,要明確批注符號的作用。“~~~”曲線劃在文采斐然,寫作可以借鑒的句子下面加“○○○○”圈,標在文章的難詞下面。“——”直線,標在文章中需要著重領會加深記憶、理解的語句下面。“?”疑問號,用在有疑問的語句末尾。
(二)文字批注
可以是質疑式、鑒賞式、評價式、也可以聯想式……但無論運用那種方式,都必須從文本的語言、內容、作者思想、情感對等進行評論和分析。
我在教學中,明確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指引進行訓練。預設階段,進行一次批注,也就是對文本進行符號的圈點批注和質疑式批注。這一階段,大部分學生都能按要求做到。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自讀課文《雨的四季》中,教材的旁批簡練,指引性很強。例如,“開篇點題,領起下文”;“春雨‘洗淋萬物,下雨卻‘澆灌大地,準確寫出雨的不同特征”。這兩個例子分別從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特色方面做出了分析指引。根據文本中批注的指引,我進一步要求學生在對應的詞語、句子做圈點勾畫,畫下自己思維的軌跡,打上自己認識的烙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文本中還有很多的質疑式的批注,例如“凄冷的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這些旁批往往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從各個層面對文本進行理解、感悟、闡釋和點評,并從而提高閱讀的能力。
二、實施批注式導學策略,重在反饋交流
反饋交流是利用教學評價對閱讀進行“二次批注”,這是實施批注式導學策略十分重要的一環,它在整體教學活動中起到調節、控制作用,保證這教學活動的預設和生成。學生對文本進行批注閱讀而生發的感悟,因受制于中學生思想不成熟,個性張揚的多樣性,以及個體知識水平思維模式,認知角度等方面的差異性,往往出現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批注內容,這時,教師有必要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對批注閱讀的內容進行反饋和評價,突破個性思維的局限性。學生在自我反思,群體爭鳴、師生交流活動中取長補短,獲取反饋信息,重新審視自己批注思考的過程,保留成功經驗,篩選不足的部分,達到求同存異的教學目的。
因此,在教讀課的導讀中,我不遺余力加大對二次批注的指引和運用,尤其注重反饋和交流。二次批注是在一次批注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鑒賞式批注和評價式批注。由于學生在預設的自讀課文中已經懂得運用圈點批注和質疑式批注。所以我在單元教讀課的授課之前,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我設計的“心隨文動,意隨筆生——我來作批注”預習本中,(這一個預習本是我參考每單元自讀課文的模式,讓學生在預習教讀課過程中把自己讀書的第一感悟以圈點批注和質疑批注,鑒賞批注的形式寫在該本子上)。課前要求學生對文本評點批注,一改以前簡簡單單地抄寫生字詞的老習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讀書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為課堂學習和討論作了充分的準備。剛開始寫的時候,很多學生對文本的內涵挖掘不深,基本是簡單的圈點勾畫。即使能做出質疑或鑒賞,也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這時堂上反饋和評價就尤為關鍵了。例如在上《陳太丘與友期行》這一課時,大多學生只是用圈點法在文中勾畫相關語句,把不理解的詞句抄在批注本里,非常膚淺。當在課堂上討論 “你認為陳元方的方正體現在哪”時,很多學生立即圍繞“方正”指行為、品行正直、合乎道義去討論。但是,有一位學生卻語出驚人:“陳元方對待知錯能改的長輩入門不顧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怎能算是方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于是我因勢利導,先肯定哪位學生獨特的想法,然后結合“交友以信”這一古人崇尚的“誠信”理念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方正”的內涵。最后趁熱打鐵,根據學生交流反饋,立即要求他們對課文進行二次批注,在批注本上簡單寫上對人物的評價和感想。課堂上,師生共同交流討論這些批注,既是檢驗展示學習成果、分享思想的過程,也是思維碰撞、產生新思想的過程。這種反饋交流后的評價式批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抹亮色,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閱讀。
三、實施批注式導學策略,妙在讀與寫的有效鏈接
閱讀是寫作的土壤,閱讀這土壤是否肥沃,很大程度決定于學生平常的閱讀習慣。批注式導學就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催化劑。從預設的一次批注,到二次批注促使知識的生成,再到更高層次的知識的遷移與拓展的三次批注,即補白式批注和聯想式批注。這循序漸進的批注式導學,讓學生會調動知識的積累和生活體驗,把自己頭腦的想法化作筆端的文字。教師還可讓學生把批注過程中產生的零碎的感悟和思想寫成整體的讀后感、隨筆、評論文章。學生通過整理批注,還可將閱讀能力轉化為表達能力的提升這不僅是一個思考整理的過程,更是讀與寫有效的鏈接,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拓展。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心隨文動,意隨筆生”,隨時記下自己的閱讀感受,運用好批注這小杠桿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閱讀訓練,相信定會為學生的閱讀搭建出一個穩固而多彩的閱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