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靖韜
摘 要: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武術的精華,在民族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延續民族文化、團結民眾、承接代際之間關系的作用,高職院校作為我國有志之士、青年學生、先進文化的產地之一,是中華民族文明延續的重要保證,僅僅通過枯燥的理論課程或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并不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之精髓,同時也不能滿足學生職業需要,這就需要開展太極拳實踐課程,讓學生更生動地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偉大,并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實用性與職業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太極拳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086-02
高職院校相比較普通高校而言,所培養的學生都是技術型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程度加深,傳統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活動也需要做出改變,太極拳作為傳統武術項目,既具有強健體魄的功能,同時具備防御外力侵入的作用。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武術的精華,在民族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延續民族文化、團結民眾、承接代際之間關系的作用,是中華民族文明延續的重要保證。現階段,本科院校已經將太極拳作為體育教學課程項目的一種,但高職院校的開展情況相對不佳,因此,高職院校要想跟上社會發展潮流,培養優質社會人才,就必須開展太極拳課程實踐活動。
1 高職院校太極拳課程開展現狀
第一,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多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一直使用本科體育教學的教材,并不能很好地滿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國家為了培養技術型人才,同時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提出開展綜合體育教學方案,尤其對于高職體育教學活動而言更加重要,這是因為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多以專業技術型人才為主,今后走向的崗位以社區體育指導教員、健身教練以及社會特殊體育專業人才為主,這種人才更加專業,且對學生的體能素質與專業技能要求更加全面,太極拳的學習正好具有專業性與實用性,但高職院校的太極拳開展其實用性相對較差,并不適合全民健身項目的開展。
第二,太極拳的教學模式過分關注學生的運動技巧學習,其運動的實用性相對較差,高職院校的太極拳教學課程應該注重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尤其側重于與崗位相適應的能力,這樣才能滿足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需要[1]。
第三,太極拳的實踐教學質量相對較差,制約了高職院校整體的體育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多以復合型人才為主,這就需要學生在學校階段就應該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力,同時所學習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相對緊密,院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學習內容,但是高職院校的體育實習一般是在大三下半學期開始,如果此階段出現不適應、不搭配、不符合等問題,一般難以糾正,這是因為學生經過近兩年半的學習生活,所學習的體育技能已經“根深蒂固”,系統學習內容一旦完成就很難再進行改變,這就嚴重制約了整體教學質量,難以滿足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四,現階段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隊伍參差不齊,對太極拳的掌握程度不夠,大多數老師是自學成才,并不了解太極拳的氣勁用法,功底較差,拳術基本屬于花拳繡腿,而實用性較差,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太極拳雖然作為健身項目深受民眾喜愛,但同時它還具備一定的防御性,尤其對于女性或弱勢群體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但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教學任務重、精力有限,無法深入學習太極拳,尤其不能長時間學習太極拳的氣勁等,導致拳種學習多流于形式,最終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也處于皮毛學習階段,這并不能達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目標[2]。
2 高職院校太極拳課程實踐發展
要想保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活動的專業性、實用性與完善性,就需要對太極拳課程進行創新與改革,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實施相對應的課程規劃,建立更加具體、專業、實用的課程模塊。太極拳教學活動應該更加注重實用性與專業性,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聯合教委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同時制定嚴格的職業考核,對滿足條件的學生予以頒發。課程的開設與進行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實踐教學與職業教學相結合是關鍵所在,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突出體育教學的任務性與目的性[3]。
第二,太極拳課程標準細化。高職院校開設太極拳課程應該根據不同專業、職業、需求進行課程細化,按照太極拳的功能將其課程分為養生、防身、健身及醫身4個類型,同時實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入氣勁教學,可以通過站樁、運氣、呼吸等訓練方式加深拳術的深入化學習,加深學生對博大的民族文化了解與認知。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教師講授轉變為學生探索,教師可以設定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生將自己地思考結果進行分享,從而找出自身思想的不足與優點,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積極開拓校外合作模式。學校單獨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限的,社會力量的加入勢必會拓展高職院校的教學實力,可以聘請專業的太極拳師傅、專家進行校內課程講授,同時開展校企合作,讓太極拳課程的設置更加具體、職業化,開設的太極拳課程可以與校外力量進行合作討論,聽取意見,從而對所制定的課程內容進行改進。此外,可以聆聽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興趣點。學校可以與合作單位共同研討太極拳的實踐課程內容與形式,從而找到適應社會需求與職業規劃的教學模塊,除了保持太極拳最本質的健身與防身性外,教學活動還要明顯地體現出養生與健身性,這樣有助于醫療、護理與服務類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如幫助護理專業學生掌握太極拳的養生功能,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性,學生可以幫助病人更好地進行病情康復訓練,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通過此可以明顯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與實用性。
第四,建立實訓基地,構建良好的服務社會實踐平臺。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定期聘請太極拳師傅、專家、企業骨干、崗位精英進行講座與指導,讓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到社會所需。學院定期帶領學生進入社會實習,將自己所學內容轉化為實用技能,幫助自己消化所學技能,同時借助實訓基地,學院加強職業資格認定,將實訓結果加入到評定標準中,提高學生的層次與水準。此外,應該將太極拳的課程實踐考核加入到實訓評定中,即讓社會力量對學院與學生的太極拳技能進行考核,讓學生根據評定結果做出積極改變與更正,學院也可以根據最終評定結果改變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這樣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師評定模板,拓展評定源,增強太極拳的實用性,而非專業性。
3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想跟上社會發展潮流,就必須開展太極拳課程實踐活動。高職院校開設太極拳必須符合院校建立的宗旨,即以培養專業技術、實用型人才為核心,太極拳實踐課程不能照搬大學本科課程設定,應該體現出高職院校的特殊性與實用性,因此,太極拳實踐課程的開展應該從內容、方法、課程設定及教學模式等方面出發,才能達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科全,廖月榮.民族傳統體育在高職院校開展的意義和形式的創新性探索[J].運動,2012(7):99-100,106.
[2] 曾衛紅.高職太極拳實踐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以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福建體育科技,2012(6):59-60.
[3] 曹虎愚.高職體育專業武術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價值工程,2015(34):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