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偉
摘 要: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數據統計、文獻資料等方法,對臨滄市參加氣排球比賽的各機關單位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此項運動在臨滄市已經基本開展并具有了一定規模也組織了相應的訓練和比賽,但目前為止還局限于少部分人群。
關鍵詞:氣排球 推廣 調查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169-02
氣排球運動目前許多一線城市得到推廣,在此對氣排球運動在臨滄市的推廣情況做了詳細調查,以便于更好地找出發展中的利弊。為臨滄市廣大市民及中小學生能更好的接受和參與此項運動提出了參考。
1 氣排球的推廣、競賽及其現狀
目前,氣排球運動在臨滄市的推廣面向的是45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臨滄市8個縣部分學校已經開展氣排球運動,并成立校隊。到目前為止舉辦了兩界臨滄市氣排球聯賽。
2 各級領導對該項運動的認識
各級領導對該運動的認識是在學校推廣氣排球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只有各級領導的重視且投入宣傳才得以讓此運動在學校內很好的推廣,根據調查對此運動校方重視程度較高的是臨翔區,其他縣幾乎差不多。在調查中,有以下學校的領導是十分重視此運動的發展與推廣的(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普遍各級領導對此運動的前景都比較看好。可是了解程度卻不及對此運動的看好程度。資金的投入上所有學校幾乎都有一定投入或者沒有投入,由此可以看出大多學校對氣排球運動都很看好,可是資金投入卻不是很好,也沒有實質上的推廣和促進,重視程度仍很低。
3 各校學生對該運動的認識
學生的興趣是影響氣排球運動開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抓住學生的興趣也就抓住了推廣和開展氣排球運動的根本。
可以看出,在運動隊中滇西師院對該運動的熱衷程度是最高的,五所學校都很熱衷。從整體上看,臨滄市在開展橄欖球運動的學校里仍舊有80%的學校是很熱衷的,一般熱衷的有20%。由此可見,在密切參與此運動的人群中有極高的熱衷度。然而就實際情況看,該運動目前普及程度仍不夠,除了校運動隊隊員大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還很低。如果推動運動的發展,必須加大推廣力度,使更多人深入體驗該運動的魅力所在。
4 訓練場地、器材、時間等情況
場地、器材的情況能很好的反映此運動的推廣程度,有完善的場地和器材才能進行有規模的比賽和娛樂。據調查目前臨滄市沒有正式用于氣排球的場地,舉辦聯賽的比賽用地都是自行畫線用于比賽。平時各學校訓練時用的場地一般用籃球場,基本上都能得到保障。盡管如此,還是有少部分的學校訓練場地得不到保障。但是,器材上基本都由自行購買而且也是完全充足的。
5 影響氣排球運動推廣的因素
5.1 訓練場地的有利因素
運動場地方面,雖然目前臨滄市沒有規范的氣排球比賽用場,訓練當中更沒有符合統一標準的訓練場地,但是各學校已然想盡辦法保障訓練,基本上各學校的訓練場地都已經得到保障能夠進行基本正常的訓練。
5.2 學生對該運動認識的有利因素
通過表2可以看出,凡是親身體驗,并接受系統訓練有比賽能力的各學校隊隊員都喜愛該運動。對該運動不感興趣的沒有,對該運動興趣很高的學校占80%,由此可見,該運動的魅力所在并且能在運動中得到身體鍛煉,豐富課余生活。
5.3 該運動對身體的益處
氣排球運動的危險性是較小的,因為是非對抗的隔網運動而且所用的球也是特制的氣球飛行速度比較慢適合各年齡段的人群參與。經調查該運動的益處對以下各項身體素質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該運動對身體素質中智力與身體靈活性的益處最為顯著,其次是爆發力,對于身體耐力和反映能力也有一定的益處。在這五項指標的調查中,沒有一項低于50%,由此可見大多數人都認為此運動對這五項基本的身體素質都有很大提高,因此可以看出該運動對身體素質的益處不亞于其他運動項目。
5.4 影響氣排球發展的不利因素
即使各級領導對該運動都普遍看好,但是據調查可知,如表1所示各校對該運動的資金投入甚少。可見學校對該運動的實質性重視不夠,這也是氣排球運動沒有得到很好發展所導致的重要因素之一。
6 結論與建議
目前,臨滄市氣排球推廣現狀不甚理想,盡管有校運動隊及臨滄市聯賽,但除此之外各單位人員的接觸和參與仍很少推廣仍不夠徹底。其次,器材、場地、訓練時間基本有保障,并且有一年一度的比賽。可以說硬件措施比較完善。最后,該運動對身體的益處比較顯著,非沖撞且球速比較慢,對耐力和身體靈活性的關系不是很大,受到廣大中老年群眾大多數人的認可。
鑒于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來推廣臨滄市的氣排球,具體為:(1)提高氣排球運動在臨滄市的影響力,可以通過傳媒等手段進行宣傳,并且舉辦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比賽。(2)建立正式的比賽場地,并將一些專業器材服飾發放市場。從而使該項運動標準化。(3)在各級單位和學校成立氣排球運動協會,舉辦自發形式的比賽和娛樂活動,并進行多方交流。
參考文獻
[1] 邵偉德.體育教學模式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 鄒桂芳.學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健康教育的現狀及途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