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恒儉
如何上好一堂生動而有趣的思想政治課,相信是很多大學思政課教師之間一個近乎永恒的話題,許多老師常為此苦惱,感嘆課堂上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學生們的充分響應和肯定。那么怎樣改變這種“教與學不相長”現狀,形成課堂教學良性循環(huán)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和體會,向思政教師提出以下參考建議,談談個人淺見。
1 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
“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政教師要想教好思想政治課,首先要練就系統(tǒng)而扎實的理論功底,除對講授的教材認真?zhèn)湔n外,還要系統(tǒng)鉆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理論知識水平。思政老師還應明白,大學政治課具有很強的時政性,大容量的時事背景材料掌握必不可少。授課教師平時應主動積累掌握國內外大事件,把握時代脈搏,了解人們關注的一些熱點話題。
同樣,課前的閱讀和學習量必須充足,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當中,這樣才能旁征博引,即增強了理論觀點的說服力,又豐富了自己的教學內容。相比中老年教師而言,青年教師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思想開放,接受能力強,與學生年齡差距不大,容易打成一片。但同時也要看到,青年教師理論功底不扎實,急于求成,缺乏耐力,易情緒化等,這就需要青年教師充分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打破沉悶的教學氣氛,采用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幽默的語言,營造活潑氣氛,這樣就容易與學生產生共同的語言和思想紐帶,從而取得期望的教學效果。
2 以“學”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堂失敗的思政課往往是授課教師課堂講課時僅局限于課本知識,一味地照本宣科,無視學生的反映,“教”與“學”分離,形成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學生逐漸喪失聽課興趣,課堂上昏昏欲睡,或私下聊天玩手機等。學生的負面表現會傳導給授課教師,使教師自己也逐漸失去教學信心,造成教學內容流于表面,敷衍了事。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青年教師要端正教學思想,遵循教學規(guī)律,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突出“教學”中的“學”。
有一個常見的誤區(qū)是,很多老師認為把所有知識點100%講到,內容天衣無縫就是最好的一堂課。事實告訴我們,學生是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有不一樣的思想、情感、個性等。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心理、能力、興趣等等的差異和反映,轉變課堂教學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打破無感情、大道理、大教條、沉悶的教學氣氛,而應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彈性,留出一些時間,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分析和討論,老師積極引導、總結、完善和補充。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揮自己教學角色中"穿針引線"的作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 理論聯(lián)系實際,知識來源于生活
政治課的內容和知識點相對比較抽象枯燥,不能一味的講解知識點,要聯(lián)系實際最好是時下最熱的話題,讓同學們感興趣,讓他們發(fā)現政治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動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才能達到期望效果,但這需要老師備課時多下功夫,平時多多積累素材。
現代大學生的思想活躍,更為開放自由。因此課堂教學運用“討論法”也不失為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教學方法。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zhèn)我垣@取知識,其優(yōu)點在于能更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比如:筆者以“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為討論話題,問題一出,不少學生就偷笑,大家開始爭論不休。教師此時可以讓學生們舉手發(fā)言,自己辯論這個問題,然后再通過話題引導學生,教會學生如何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關系。針對社會熱點問題聯(lián)系課本理論讓他們去討論,讓學生們自己發(fā)現原來政治課也可以如此生動有趣,可以如此貼近學生們自己的生活。
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本身應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切忌不能以個人對社會現象的主觀錯誤認識誤導學生。思政課應該使學生樹立起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讓他們理性認識當前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問題。青年思政教師一方面不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對課本內容斷章取義,對政治歷史大放厥詞,嘩眾取寵。
4 結語
一堂成功的課能夠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講授思想政治課,是傳授知識,更是傳播思想。既不是簡單主觀改造,也不是被動僵化接受,只有師生雙向互動、思想與心靈共鳴,才能讓知識和理論真正深入學生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