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志
有位教育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數學、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常態的數學教學。”教學就是服務,是為學生服務的,需要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淡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心。如果片面、膚淺地追求表面上的熱鬧、流行,反過來讓學生來為老師服務,為教學服務,還奢談什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我們老師應該靜下心來,拋開那些虛偽的東西、暫時的東西、表面的東西,從真正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角度,來選擇最扎實、簡單而又高效的教學方法,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
一、簡簡單單教數學
數學,承載著太多的“使命”:培養興趣、聯系生活、提高能力、發展思維、滲透思想方法、拓展應用……由此,數學課千頭萬緒,模糊一片,甚至失卻了純真的“數學味”!我以為“大道至簡”,數學課必須反璞歸真,體現一種“簡約之美”,正所謂“簡簡單單教數學,扎扎實實促發展”。
教學內容簡約: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選擇學習的內容,特別是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講透了,留下點懸念和空間,就是給學生自由和發展。比如我在教學《用方法畫圖的方法解決問題》一課時,直奔主題:怎樣才能找到增加的18平方米?畫圖在解決問題時能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產生困惑,再體驗畫圖在解題中的作用,沒必要繞彎子。
教學環節簡化:數學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而快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的學習環節,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的學習障礙(問題)和陷阱讓學生去鉆,沒有必要搞得這么復雜、這么玄、這么深奧。每一課時的教學環節要簡單明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嘗試解決-歸納結論-拓展應用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讓學生不知不覺走進數學,走進課堂,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教學媒介簡單:數學學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克服“浪費與作秀”。現代教學技術(多媒體技術)使用過度,也會扼殺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學媒介要用得少而巧。
二、扎扎實實做數學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聽數學、看數學、練數學,更多的是做數學、玩數學,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經歷、體驗和探索數學,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價值和意義。因此,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把課本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會,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快樂,是實現數學目標的重要方式。
在教學《認識分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知道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幾分之幾,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作業紙上分一分,再說說是怎么分的,最后聯系舊知得出其中的一份就是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這個結論。
三、實實在在說數學
好的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的、預設與生成相融的“對話場”,在這里,師生平等對話,自由交談,預設和生成并存。教學已不再是忠實傳遞和接受的過程,師生的思想在與文本不斷對話中發生碰撞,創造的火花不斷迸發,在交往、互動、對話過程中不斷生成新信息、新問題,學習需求和內容也不斷產生。教師抓住生成并與課堂預設有機融合,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這種在預設的基礎上關注生成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這也是新課程數學教學理想境界。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統計》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
師:今天來到這里做客的只有三種圖形朋友,我們都記不得了,如果來了很多種圖形呢,你該怎么記呀?學生沉默。
師:看來單獨用腦來記多種圖形是比較困難的,咱們得另想辦法。那怎樣才能既簡便又清楚地把所有圖形都記下來呢?
生:用筆畫下來。
師:怎樣用筆把圖形畫下來呢?先各小組討論交流.交流后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1:出來一個就畫一個。
生2:畫圖形了再寫1、2、3、4、5。
生3:可以畫一豎。
當學生記錄時,可能出現以下幾種:
A、隨機記
△○△□○○△□○△□○○□○…
B、分類記。
△△△△
□□□□
○○○○○○○
C、畫符號。
(1)△√√√√√√√
□√√√√√
○√√√√
(2) △1111111
□11111
○1111
D、寫數字。你怎么想到這樣記的?
△ 1 2 3 4 5 6 7
□ 1 2 3 4 5
○ 1 2 3 4
師: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師: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發現畫符號和寫數字這兩種方法比較簡便,都先把要統計的圖形畫下來,然后每出示一個,就在相應圖形的后面用簡單的符號或數字記下來。
《數學課程標準課程》指出:要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用自己的智慧來說明道理,去感受的魅力,品味成功的喜悅。經歷了討論的過程,加上老師的指點,學生在個性得到張揚的同時,也得到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總之,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始終抱著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實實在在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才實學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