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貌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力、合作能力、發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用敏銳的目光去挖掘學生錯誤所反映的本質,智慧地化“學”的錯誤為“教”的資源。
一、挖掘錯誤,獲取學生“學”的有效信息
1.挖掘錯誤中的個體差異性,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
學生在學習基礎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學生錯誤則充分體現了這種差異性。教師不僅可以把握學生靜態的學習基礎,即該學生的優勢、薄弱環節、學習成績在班級中所處的位置等;也可以知道學生動態的發展趨勢,即與以前相比,哪些知識和能力在進步,哪些是退步的;更可以深入研究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
2.挖掘錯誤中的解題隨意性,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的好壞與學習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若學生學習側重于知識背誦,不注重知識理解分析,則解題時經常張冠李戴。有些學生則是側重于理解,卻不愿意記憶基礎知識,解題的時候呈現的答案就是口語化,或者標題黨無細節。教師可以心中有數,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3.挖掘錯誤中的個體學習有效性,了解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準之一,學生錯誤從反面映襯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同時記憶“在近代文明的轉型中促使中國“內部改變”的指導思想、實踐活動、人物”表格后,簡單提問學生有哪些實踐活動?學生回答卻混亂不堪,甚至連時間限制都弄錯。
二、利用錯誤,調整教師“教”的方案和方法
研究學生錯誤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調整教學方案和實施教學行為。
1.利用錯誤,調整教學目標,實現層次化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情,對學生進行分層,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不管對哪一層次的學生,為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該在最近發展區內。例如在復習西周分封制的對象時,教師都會引用教材中的材料“西周分封示意圖”,讓學生直觀體會分封制。教師可設置如下的多層問題:(1)請問你能從中獲取哪些有價值的歷史信息?A、從數量上概述分封制的對象分布;B、從地區分布上概述分封制的對象分布;C、從地域分布上分析分封制的目的;D、從受封對象上分析分封制的目的。AB都屬于概述型的題。CD屬于理解型題,需要學生在結合書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才能得出較好答案的。這類型的問題設置,使得每個層次學生都能為實現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去努力,都能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的樂趣。
2.利用錯誤,調整教學內容,體現針對性
教師應當調整教學內容,使得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上有所區別。對于錯誤率達40-70%知識,建議重新整理學習。例如,“在近代文明的轉型中促使中國“內部改變”的指導思想分別有哪些?(12分)”這一問中,學生均有得分,但因回答不全,得分率整體不高,平均分只有6分左右。這種題總體對知識能力的要求較低,但得分仍然不高。那么教師就應該將相關知識部分再詳細的整理復習一遍,并進行相應的變式訓練,以提高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整體認知以及做非選題的審題答題技能。而對于錯誤率均超過90%廢題,建議教師在最近階段訓練時減少甚至避免此類型知識的出現,但需注意適當滲透書本中那些適合用來解這類題的文字理解,等待高三階段再進行點撥和訓練會更為有效。這種內容上有差異的教學,看似讓一部分學生學得淺、學得少,其實這正是為他們今后能學得深、學得多創造了條件。因為教師所教的知識只有適合學生,才能被他們所理解和掌握,才能使他們樹立起信心去學習更深、更多的知識。
3.利用錯誤,調整指導策略,體現條理性
“錯誤”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導致“歷史越學越難、越學越亂”。教師要調整指導策略,對學生的指引將更具方向性和條理性。學生審題簡單直觀,缺乏審題解題技巧。教師可以指定解題公式,幫助學生樹立解題技巧和意識。針對選擇題的解題公式為“關鍵詞(時空+事件+限制詞)+排除法”。對于非選擇題則提出審題解題公式:“找主題(題目和各問關鍵詞)+先問題后材料+定答案來源(材料或書本)+確類型(概述類、歸納類、分析原因類、分析影響類、綜合認識類)+劃時空(時間和空間)+明考點(問題與考點相配套調集相關知識)+看分值(根據分值多少規范答題的點數)+限角度(政治、經濟、思想、科技等)+關鍵詞加回扣題目要求。通過確定解題公式,結合實際的訓練講評,學生基本能從“紛亂”的審題中理出頭緒,建立基本的解題意識和答題技巧,減少失分。教師根調整的指導策略極大地緩解學生學習歷史的畏懼情緒,更能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三、開發利用錯誤資源的幾個策略
1.及時性與延時性相結合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錯誤會隨時發生。面對學生層出不窮的錯誤,教師應該調整單一的有錯即糾的態度,也可給學生思考和改正錯誤的時間,引導、鼓勵并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反思、改進,幫助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形成和提高獨立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習的成功感。
2.面批錯誤與群批錯誤相結合
在處理錯誤的過程中,多數教師會采取群批的方式。因為學生所出的錯誤總有那么些人是相同,群批不僅有指導作用,還有警示提醒作用。但是在實際處理問題時,而直接的面批更容易引起學生思維的構建和知識的整合。因此,教師應該靈活使用多種批改方式,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如果我們能用深度思考的錯誤去打造歷史學習,那么錯誤就會成為促進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發展思維能力、積累情感體驗的教學資源。教學就會更加有效、更能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