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賢
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小學階段的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45萬字,并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傳統的閱讀教學主要圍繞“一篇課文”為基準來預設并生成三維目標,著力于“解剖”文章內容,有的把精讀和指導閱讀方法作為閱讀課的重中之重,忽略學生閱讀潛能的激發以及對重新整合閱讀材料的思考,從而致使“量讀”束之高閣,閱讀總量往往達不到目標要求。新課標的要求促使我們不斷去嘗試創新的閱讀教學方式,積極實踐高效的語文課堂。比較國內外閱讀教學,我國習慣以“教材”代替閱讀教學的材料,而國外的閱讀材料要廣泛得多,教師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或讀物,提倡“整體閱讀法”。 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式:“1+X”群文閱讀,即教師擬定一個議題如人物描寫特色、表達方法、文章結構等為“1”并挑選一系列具有關聯性的文章或課文為“X”作為延伸學習的材料,利用相關的閱讀方法,師生共同研討并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達特色。[3]因此,群文閱讀教學逐漸被各校老師所廣泛采用。電子書包的使用和推廣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優化,它不僅為師生的探索性學習提供了工具,更代表了一種技術方向和先進理念。互聯網+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實現師生之間的民主與平等;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針對單篇閱讀教學對一篇課文的授課需2—3課時,一學期完成一冊書的教學任務的機械走向問題,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在完成課文學習外高效實現閱讀的海量性和知識深化性?下面,筆者就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如開展互聯網+群文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利用電子書包,搭建家校閱讀平臺,營造閱讀氛圍
新課標規定小學階段的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45萬字。如果僅靠課內幾十分鐘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標,這就需要我們在優化課堂教學、精簡課時的基礎上開展群文閱讀。群文閱讀除了課內的多文本閱讀,離不開課后學生的自主閱讀,而小學生的自制力往往不夠,容易分心,這就需要家長的督促和指導,例如老師布置的“課外閱讀”作業就需要家長的督促。加上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五花八門的書籍橫行,有名著,也有不健康的書籍,而學生并不能加以甄別,家長的文學素養更是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對家長、對群文閱讀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并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閱讀習慣,歡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讀書活動,例如學校的“書香校園”“書香班級”的建設,利用電子書包平臺向學生推薦親子閱讀書目。筆者根據本班的實際,設計了一個《課外閱讀記錄卡》每個學生把自己閱讀的課外書目記錄下來,并通過電子書包平臺反饋閱讀情況以及閱讀效果。
二、利用電子書包,重構閱讀教學內容,激發閱讀興趣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教學內容的確定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
教學內容是一堂課的血與肉,是澆灌學生知識的肥料。考慮到單篇教學的三維目標的多層面兼顧,“1+X”群文閱讀相對具有針對性。它的目標就是立足閱讀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在創設一堂閱讀課時,需要確立“1”的研討方向。這個方向需要跟單元目標、課文特點來選擇和提煉,篩選出具有文本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的文章,即依據課文內容指向,有注重表達形式的,也有主題情感和表達方式兼之的。“1”的確定要注重多樣化,讓學生在閱讀之旅中流連忘返。而“X”的選擇必須完全符合“1”的選向。它需要充分凸顯“1”所體現的特點。
電子書包搭載世界獨創的“云學習”系統,它實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互聯網平臺,由全人類教育者和學習者協作共建、共享龐大的知識庫,并且實現了學習個體與知識、學習個體之間的互動探究。電子書包為學生提供互動、多維度的學習資源,把學生單一被動的接受、記憶的學習過程,變為由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探究的過程;為老師們提供了互動探究、多種呈現模式的資源開發、分享、傳播平臺。 電子書包為群文閱讀教學插上理想的翅膀,實現海量閱讀。例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找春天》一文,以抓住春天的特點進行優美的描畫,讓學生體會春天的美麗為“1”。抓住這一方向,篩選出相關文章,如《春》、《擁抱春天》和《春之聲》等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閱讀。學生也可以根據課文的議題,課前通過電子書包收集自己喜歡的關于春天的文章或者片段,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閱讀。這樣既能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海量閱讀。
三、利用電子書包,架構立體閱讀課堂,體會閱讀樂趣
新基礎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每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 電子書包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它和高效閱讀課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并且能當堂呈現每個學生的閱讀效率,這是以前任何一堂課都達不到的效果。以前上完一堂課后,老師需要一兩周的時間去做總結和評價,而如今的電子書包平臺能當堂就可以看出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速度、正確率和閱讀效率。電子書包搭載了智能學習軌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的知識點、做錯了題,都被機器記錄在專屬的錯題本中,教師通過記錄與分析,幫助孩子掌握學習特性,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從教師主導性看:我們要善于尋找教學的突破口,以喚起課堂的活力。群文閱讀需要我們根據課文的單元目標設定議題,這個議題是開放的,它能否激發學生在閱讀中的好奇、疑惑、不解、探索、發現、創造,營造輕松而又充滿挑戰的氛圍,取決于我們在議題上的開拓與引導。例如,筆者在教授《最大的“書”》一文時:課前,在電子書包平臺向學生推送“學習單”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帶著問題思考:什么是最大的書?為什么這個書要加上“”(雙引號)?。課中,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后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談談對最大的“書”的理解,得出最大的“書”其實是指學到的知識并體會“”(雙引號)的用法。接著引入《蜂巢》《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索溪谷的“野”》等文,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完成閱讀任務。課后,推薦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拓展閱讀。
從學生的主體性看,電子書包環境下的群文閱讀處處有學生的參與,學習不再是學生簡單地接受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量讀中,“讀的主體”是學生,對于低段學生來說,開展群文閱讀的課堂一般閱讀容量為4篇,學生必須要根據文本需要有效地進行進行略讀、跳讀、細讀等閱讀方式才能完成閱讀任務。在歸納總結中,“說的主體”是學生。例如,筆者在講述《小壁虎借尾巴》的童話故事中,把“1”隱藏在文本閱讀當中,讓學生自主挖掘,并通過教師羅列的一系列“X”童話故事以小組討論、合作的形式歸納得出童話故事結構反復性的特點。
相對于傳統的閱讀教學,電子書包環境下群文閱讀的點、線、面的系統化學習,致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感受到語文真正的魅力,筑起立體化的閱讀課堂。
互聯網+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對構建語文大課堂的方式創新。群文閱讀教學雖然有諸多優越性,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它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新方式,群文閱讀教學是傳統語文課堂的有效補充。通過傳統教育與互聯網+群文閱讀教學的結合,讓語文課堂換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