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芝
江澤民同志曾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他還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此可見,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而要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靠的是什么?是教育。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成為現代教育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這也將成為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據有關資料表明: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創造能力的最佳時期,因此,作為中學教師,我們要抓住時機,在課堂教學中倡導研究性學習,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努力做好創新教育工作。那么,怎樣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呢?下面針對這個問題本人就談談個人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教師要轉變角色和轉變觀念
(一)教師要轉變角色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即要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這是實施新課程教學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在教學中,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我們常說“課本、課本,教學之本",實際上學生才是“教學之本”。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教師應該著重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
(二)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轉變陳舊的思想和教學觀念,建構起與新課程的教學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當前教學改革中,應當提倡以下教學觀念:其一,要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對學科的興趣主要來自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所以教師要注意課堂教學的設計,要極力挖掘學生身邊一些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案例及情境,針對教學實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其二,要創設有助于教學的學習情境。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說教,機械的傳授知識,而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探索的實際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識,體會做人的道理,以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在實際情境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來掌握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其三,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余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有機會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教師不應代替學生思考,也不應簡單的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其四,提倡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來看待問題,并養成與人合作與交流的好習慣。
二、巧妙設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創造欲望
要創新,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而要發現問題,要有質疑習慣,質疑問難本身就蘊含思維的火花,也是創新的起點。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善于激疑,以啟發他們的思維,使之茅塞頓開。在教學中,我們要切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火花,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起學生求知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探索規律,給學生更多的想象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創設情境,發展創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活動,這類活動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并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討論,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見解,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大膽求新,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一般比較抽象,原則性較強,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肯定索然無味,沒有達到教育的效果,當然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了。針對這一實際問題,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要注意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課堂討論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大膽探索,開發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即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重要成分。它指對同一個問題,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善于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多方面思考,以使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得到發展。
五、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拓展自己的創新空間
《新課標》指出思想品德課程要與學生的生活課程緊密相聯,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把教材內容變為游戲和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動”起來。通過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認知去認識世界,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一定要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接觸生活,參加社會實踐,運用學到的知識,發現、探求新知識,獲得不竭的創新源泉。如在教學“環境”這一國情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我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是調查我國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環境問題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其中調查的方式不固定,可以親自調查,也可以走訪,也可以上網查詢等。調查結束后還要要求學生根據調查情況寫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而且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培養了自由探索、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習慣,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架橋鋪路。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學習,勇于創新,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拓展學生的創造空間,進而為國家培養出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