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弟慧
摘要: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努力給每個學生都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鼓勵他們敢于挑戰權威,帶疑學習,求異學習,引導學生多角度探求,多渠道積累,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培養 探究 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探究是一種自主性的釋疑過程,即由疑而問,由問而探,主動釋疑。探究能力是一種探索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能力。如何讓語文教學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呢?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
心理學家馬斯諾在《成長心理學》中曾指出:學生生來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不需要老師刻意指導。兒童是一個能主動地探究世界、尋求智慧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之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做到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溝通。課堂上多用商量、欣賞、啟發等語氣與學生交流,比如常常說“我們一起來討論好嗎?”“你認為這個問題該怎樣回答?”“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表達太精彩了!”“這個觀點非常獨特!”等等,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行自由爭辯。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被肯定時,那種從內心深處煥發出來的自信以及由此激發出來的智慧與力量,往往是出乎我們想象的。
二、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如何,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綜合地表現出來,而思想認識、知識水平、應變能力等都可以從語言交際過程中來表現。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探究精神的培養。有人說,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老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看教師能指點一條路,學生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識;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去實踐運用。因此語文教學要尊崇兒童的天性,利用兒童豐富多樣的探究方式和表達方式,為每個學生提供語言實踐機會,把重點放在提高每個學生的語文能力上。而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對知識進行反復講解,也不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熱熱鬧鬧地提出來讓學生回答,而應該是調動學生語言實踐的積極性,通過循序漸進地、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讓學生得到鍛煉,形成能力。比如在閱讀教學中營造書聲瑯瑯、質疑討論、各抒己見的氛圍,采用先個體自學,再小組討論、然后全部交流,或者進行朗讀、表演、背誦、復述等形式,通過“讀書——思考——質疑——提問——探究——領悟——運用”這樣的過程使每個學生認認真真地學,積極主動地思,實實在在地練,從而達到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沒有”到“有”,從舊的“有”到新的“有”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帶疑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提出問題的最重要條件是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質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是創新思維的第一步。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曾說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提出問題,否則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的確,在每一個科學領域被突破之前,曾有無數人對此提出過無數的問題。愛因斯坦、牛頓等所有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何嘗不是源于當初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呢?語文教學要留給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敢于問,善于問,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某些東西,敢于懷疑老師的“正確講解”,敢于推翻標準答案,敢于設想,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求異思維。比如,一篇課文或文中的某一句話、一個詞、一個表達學完后,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或疑問,我們積極鼓勵每個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問題講述出來,互相交流討論,就會使學生在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發智力,啟迪智慧,發展思維,拓寬知識面,增進互學精神,提高探究和創新能力。
四、引導學生多角度探求,多渠道積累,提升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語文學習不是獨立的,語文知識可以從不同角度獲取。比如學了《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文章后,鼓勵學生從各種科技書中、影視節目,或網上搜集有關宇宙、地球、火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整理,在班上開展主題交流,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就不僅僅局限于課文所講的內容,他們不僅是了解知識,掌握知識,也會對宇宙、對生命、對環境進行思考。有的課文學完后,要引導學生編演課本劇,寫讀后感或自己根據課文特點配畫、配樂進行朗誦。學生編、寫、誦、畫的過程需要對書本知識進行擴展,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層挖掘,于是主動探究的精神就逐漸形成。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學一篇讀多篇,學一點去帶一個面,掌握一個詞去拓展一串詞。另外語文教學不要只會圍繞課本轉,要推薦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給學生,組織他們閱讀、討論,談感想,講收獲,寫心得,使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途徑和方法拓展知識領域,提高學習信心,提高探究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兒童的天性,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質疑,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獲取新知,讓他們學得靈活,學得輕松,學得深入。這樣,學生的探究能力一定會在自主學習、積極實踐、不斷質疑和多角度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倪文錦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