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新課程改革環境下,語文教師的備課不能舊守傳統的備課模式,也不再是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簡單的展示。我們永遠是用昨天的知識,面對今天的學生,培養明天的人才。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歷史賦予教師的任務呢?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這兩個字:備課。如何做到有效備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一、仔細研讀教材,多角度解讀并超越教材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要站在新課程標準的高度上去解讀教材、把握教材,對教材作出深層次的思考,并要及時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做到對教材的超越。
記得我的教壇啟蒙老師經常在教材輔導中告誡我們:備課前,先不要看教參,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三遍課文,像教學生讀書一樣,劃詞語、劃句子、作批注,整體感悟,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至于熟能成誦,這是個最基本的道理。正如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師說:“文本朗讀好了,鉆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備課少了朗讀,就少了語言品味,少了獨特體驗,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學生呢?
二、用心走近學生,備課體現以生為本
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說:“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從魏書生這些平常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參與備課是多么的重要。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必須先充分了解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根據學生的程度不同,備課時設計適當的問題提問適當的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有的學生連生字都還沒能掌握,我就上課時只讓他回答一些最簡單的問題,以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在備課時,我們與學生應“平等對話”,不應“唯我獨尊”,應根據學生的合理意見,改進教學方法,使之更切合學生的需要。
三、適時引入資料,激發多層次思考
利用課外資料對文本進行適當的拓展,能讓課堂因豐富的資料而呈現立體化。面對資料,我們總在想一定要把這些東西擠進去,至于用得效果怎樣,不管。備課的老師則在心底盤算,我這段資料究竟放在何處才能實現最大價值?
備課不一定非要用,它是在需要時,隨機做一些必要的補充,從而推動孩子的認識向深處挺進。因為“備”,顯得信手拈來,課也因隨處生景而豐滿與靈氣,富有彈性。
四、創設情境預設,促使精彩生成
備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預先設計,是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的再創造。語文課堂教學注重生成性已成為教師的共識。新課程強調動態生成并不否認預設。這種預設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明確努力實現三維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大體過程,并虛擬地進入頭腦中的“課堂”。
有位老教師教魯迅的小說《藥》,巧用三個標點符號設計流程:先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藥”字,在右下方填上一個小小的句號,說“這是一個關于藥的故事”,同學們陷入沉思,紛紛沉浸入對故事的回憶中;當大家帶著沉重的心情又重溫了一遍故事情節以后,老師又在“藥”的后面加了一個問號,讓學生去提出疑問。學生紛紛獻疑:“華老栓怎么這樣愚昧?”“革命者的鮮血成了愚昧者給兒子治病的藥,這里有沒有內在的聯系?”一個個問題正是打開作品內文的鑰匙,同學們的認真思考和熱烈討論,就把課文教學一步步引向作品的深處。課堂進行到尾聲,老師又在“藥”后面寫上一個感嘆號,學生頓時熱情高漲,紛紛舉手慷慨激昂:“這是辛亥革命的悲劇!”“我們要思考悲劇何以會發生!”“拯救黑暗的中國需要一副真正的良藥!”“拯救民族首先要拯救國民的靈魂!”這堂課,老師的設計何等的自然精巧,而產生的教學效果又是何等的強烈!語文老師呀,絕不能做一個文字的搬運工,而要堅決做一個文字的建筑師,只有這樣,你才能把學生真正帶進文字的王國,去接受美麗的熏陶。
五、積極探索反思,不斷優化教學策略
課后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有效性進行反饋性的小結。著名教育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即“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
通過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積細流成江河,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學對象在認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變成信息,暫時貯存,便于今后教學時借鑒使用,做到有的放矢。我們應該把課堂當成自己的舞臺,把業務的成長作為自己人生成長的足跡,并以教學設計的形式記載下來。
六、加強集體備課,提高課堂效率
集體備課=集體智慧 + 個人風格。集體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交換思想的過程,也是思想碰撞形成共識的過程。每個教師在集體備課時,都有機會出示自己搜集到相關的教學資源,如典型案例、課堂設計、課件和教輔資料等,并都可以表明自己對這些資源的理解,再加上各自的經驗念,備課組成員可以共同分享資源與個人研究成果。通過針對課標、教材、學情的分析和廣泛的交流討論,互通有無,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然后形成一個較為科學完備的教案。不僅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在不斷積累和豐富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豐富了各自的教學思想。
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搖籃,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舞臺,是鍛煉學生生存本領的陣地。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效率,更好地教書育人,就必須深入研究課堂教學藝術。如何做好這個神圣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教師必須充分有效地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準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通過實踐的探索創新,達到理想的教學藝術“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