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川
改革教學方法的必要性,幾乎不言而喻。這里既有老問題,也有新因素。老問題就是中國教育的“傳統模式”: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新因素主要來自兩方面:科技的進步;學生人數的急劇擴大。科技進步一方面提供了現代化、信息化、立體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給教師以極大的運用自由,也產生了如何恰當運用的問題,并提高了學生對教學與學習方法的要求;另一方面,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新成果將使感知、記憶、理解、創新等人的認識、思維活動以更為科學的依據,從而推動學習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因此,教學方法改革既是老問題,又遇新挑戰,既很必要,卻又很困難,將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場攻堅戰。
一、教學方法改革,重在“激發”
教學方法改革改什么,有哪些內容?目前我國教育的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單調,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學大綱規定的知識內容單向地灌輸給學生,而不問學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鴨”。這就是所謂“注人式”教學。因此,教學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他們自學能力的提高、啟迪他們提出問題的創新思維、錘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樣的要求,就要在教學方法上廢止“注人式”,實施“啟發式”,同時要實行師生互動,課內外結合。
在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上,優秀教師創造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具體方法。這些方法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法的演化。總起來,都可看成是“啟發式”,其總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參與教學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如何適當運用這些方式,決定于課程的性質與內容、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程度、課堂的規模和教師的講授藝術,是非常靈活。多樣的,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
二、教學方法改革,義不在題中
怎樣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這是當前討論的關鍵。首先要自己有真才實學,透徹掌握所教課程的內容;其次,要以學生為本,對學生有強烈的愛心和責任心。這里并沒有“方法”二字,實際上卻體現了方法的根本。只要有了這兩點,好的、適當的教學方法就自然會產生。所以抓教學方法改革,實質上就是抓教師,抓教師的師德和學識。
除了教師以外,教學方法改革要求班級規模適當(相對于課程性質),具備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允許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講授、討論、習題、實驗、等)。教學方法改革還會引起教務管理上許多矛盾。例如,不同教學方式穿插使用要求教室和課時分配頻繁變更,增加教務人員的工作負擔等。
盡管有眾多困難和阻力,我們還是可以把教學方法改革作為“切人點”和“突破口”,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目前“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缺乏有力的“抓手”。把“教學方法改革”作為一個響亮的口號提出來,并配以一系列具體措施,可以調動學校領導的注意力和全體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學校各級領導就得親臨教學第一線,了解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狀況,把教學管理做得更深人;教師也將更加關注自己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責任心,鉆研業務,改進教學方法。可以采取的具體辦法有:總結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在全校范圍內研討推廣;結合課程召開教學討論會,分析比較不同教學方法的優缺、特點與適用性;組織青年教師進行教學觀摩;聘請有經驗教師進行課堂巡視和教學輔導,等等。
學校還可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理念,組織教師進行各種新教學方法試點。例如,把幾種教學方式互相配合;在先進理念指導下,課內外相結合,講授與自學、作業、資料收集、問題研究、分組討論、匯報總結等統籌安排的服務式教學;采用這些涉及有多名教師合作。多種教學方式手段相互配合的教學方法,學校要從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考慮出發,先試點,后推廣。
三、教無定法,教有定規
好教師的教學方法真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他們都能以自己獨到的方式方法打動學生,使學生獲益匪淺,終身受用。比如,有這么一些被人傳誦的優秀教師的表現:以動人的語言、動人的故事引人人勝,聽課如癡如迷,如同享受一場戲劇;資料翔實,字字有據,句句有根,體現知識之豐富,運用之嚴謹;語言詼諧、風度灑脫,一舉一動,發人思考,頻頻發問,滿座皆動腦筋;娓娓而談,看似離題萬里,漫無邊際,學生細細品味,卻能沙里淘金,恍然大悟;以天馬行空、雄才大略的氣概處理具體科學問題,給學生以學習的勇氣與信心;氣氛活躍,充滿問題與應答,在問答中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課程的精義;上課似在云里霧里,卻深信問題深奧重要,課后自學資料、刻苦鉆研,終于大徹大悟。
凡此種種,可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所以能取得成功,當然和教師本人的學識、人望、性格和風度有關;但能根據授課對象的基礎、課程的性質,聽眾的規模等,來運用各自特殊的藝術,也很重要。這就是“教無定法”!但是,好教學并非完全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朱德熙先生說的兩句話:一要有學問,二要多從學生的角度著想,就是兩條至理名言,而且僅此兩條就足夠。
什么是“有學問”?就是對所教課程的科學內容有深刻的理解,有很高的造詣。僅僅“懂得”還遠遠不夠。其實,真正“懂得”也不容易,一些問題看似“懂得”,往往經不起考驗。一般要真懂,總要對它有過一番研究,有親身體驗。我對“有學問”的解釋是“真知、真信、真行”。真知是真懂得,真信是自己確信其真理無疑,真行是自己還能根據相關知識道理進行實踐,能做。
至于“從學生角度著想”,就是一切從教育好學生出發,尊重學生,服務于學生。首先就要熱愛學生,對學生有“真情”。有這一條,就會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方法”問題就迎刃而解。但光從學生個人出發也不全面。教師還必須站在社會、國家和人類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的“從學生角度著想”才是全面正確的。由此可把好教師的條件歸結為“四個真”:真知、真信、真行、真情。不過,對于現在許多新教師,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進行一點“技藝”“門道”上的引導和點撥,還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