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青

古詩詞是中華經典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感情豐富,語言精煉含蓄、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它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加強古詩詞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還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修煉他們的人格等。《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中列出75首“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可見,古詩詞教學越來越重要。但反觀目前小學古詩詞教學,不難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從量上看,學生的古詩詞積累遠遠不夠,不符合課標要求;從質上看,學生誦讀的古詩詞并非都是經典之作;從整個古詩詞發展角度而言,學生對古詩詞的把握缺少整體性、系統性,往往陷入無序的、零碎的積累狀態,缺少文史結合,與詩人詩作聯系。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急于求成,教學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步入了“傾盆大雨式的背誦”、“填鴨注入式的串講”,過分強調教學的定量化、技術化和精確化,這無疑抑制學生的創造需要,扼殺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著的美感被掃蕩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也深受影響。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古詩詞教學的課堂當然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實現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能拓寬學生學習古詩深度與廣度,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實踐、研究,我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編寫了校本教材《詩海拾貝》,設置校本課程,有效地實現了與其他教學內容的整合。
一、與拼音教學的整合
拼音是學生進入小學階段首先接觸到的學習內容。在拼音教學的同時,我們抓住拼音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與所學拼音有一定聯系的古詩詞,引導學生借助拼音進行誦讀,既能有效地鞏固拼音的掌握情況,又能幫助學生誦讀經典,增加積累,發展語感。比如:我們在教學“d、t、n、l”這四個聲母之后,相機出示注音的孟浩然的《春曉》這首詩,指導、鼓勵學生誦讀:
這樣,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的古詩詞滲透到拼音教學中,實現古詩詞學習和拼音教學的有機整合,學生的課外學習負擔減少了,學生的視野卻開闊了,學習拼音的興趣更濃了,學習能力也提高了。可以說,達到了一舉四得的效果。
二、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詞教學更應該如此。采用傳統的一句一句讀講的形式來教學古詩的方法已不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把古詩詞放在文學和文化的大背景中展開教學,實現“主題式”閱讀的有機整合。即,將兩首或兩首以上的古詩詞的內容或形式等方面或聯系,或比較,或對照,學生看到聯系,找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從而學得有趣、有味,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加深認識。
比如,我們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不同的年段挑選了不同專題的古詩詞,提出不同的鑒賞要求,引導學生學習:
低年段:以誦讀為主,引導學生抓住有一定聯系的古詩詞展開學習。比如,我在引導學生誦讀《憶江南》時,選擇了《江南》《江南春》這兩首古詩,讓學生通過誦讀,對進一步了解古人筆下的江南的美,體會白居易“能不憶江南”的感受,同時也拓寬了學生誦讀古詩詞的數量。
中年段:以閱讀為主,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對專題組詩的學習,賞佳句、找特點,并動手完成“牛刀小試”等閱讀題,這樣,在讀、思、悟中獲得更多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也得到熏陶、感染,提升個人素養。在實踐中,我們嘗試選擇季節詩、節日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等四組詩引導學生學習,將同類題材、內容的古詩詞進行整合,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拓寬教育資源。
高年段:“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我們根據寫作方法的不同選擇一系列古詩詞引導賞析,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因此,我們在高年段以賞析、習作指導為主,圍繞寫作方法分為寫景抒情詩、敘事抒情詩、托物言志詩,重點借助范例教給學生賞析和改寫古詩詞的方法,通過設置“大顯身手”這一環節,鼓勵學生運用方法自學、賞析并學習改寫古詩詞作品。
實踐證明,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多層次的學習空間,給學生一個自主感受、自主發揮的思維空間,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優秀古詩詞,扎實了古詩詞功底,提升了文學修養,同時,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的梳理水平,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與口語交際教學的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一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所以,結合古詩詞教學,我們挖掘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巧妙創設交際情境,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地投入到說話訓練中,積極地進行觀察、思考、想象,這樣他們的語言才會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也使得閱讀古詩詞和相應的搜集資料、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成為口語交際的重要知識背景,口語交際成為古詩詞教學的自然延伸,從而加強了各個教學內容的整合。
1.聯系知識積累進行口語交際
如,在學習了關于節日的組詩之后,我們設計的交際話題是:“讀完這幾首詩,你知道古人是怎么過這些節日的?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節日的古詩詞呢?”在學習了關于山水田園的組詩之后,我們設計的話題是:“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景物的古詩詞呢?”……
各種話題的設置,勾起了學生對平時積累的知識的回憶,并引導他們對既有的知識進行重新組合,繼而在表達中進一步提高口語交際水平,在交流中進一步理解詩詞的內涵。
2.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口語交際
如在學了羅隱的《蜂》之后,我們設計交際話題:“聯系生活實際,你覺得誰也具有‘蜂一樣的品質呢?”貼近生活的話題有助于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能深化學生對交際話題的感受,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
3.采用比較進行口語交際
在學了《卜算子 詠梅》之后,創設話題:“這首詞和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都是描寫梅花的,說說梅花身上什么精神讓你感動”;學了關于詠物的組詩之后,創設話題:“你覺得《詠鵝》《卜算子 詠梅》《朝天子 詠喇叭》中的‘詠意思有何異同……”這樣,既讓學生更為系統地體會古詩詞的內涵和寫作方法,又能在多維互動中鍛煉提高交際能力,提升交際水平。
實踐證明,根據孩子的心理、年齡特點,結合古詩詞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交際話題,能更好地體現了交際的雙向互動,學生思想交流更活躍,思維碰撞更激烈。學生對古詩詞的內涵理解得更為透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意識和其它心理品質,讓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四、與習作教學的整合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古詩詞,品味古詩詞,為寫作古詩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實踐中,我們嘗試將古詩詞教學與小學生習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把古詩詞作為提供給學生做習作練筆的材料,運用古詩詞的寫法和技巧,指導學生作文。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解決學生“寫什么”、“怎么寫”的難題,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目的。
在設計練筆時,我們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先教給學生賞析該古詩詞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學會如何更深刻的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再安排了兩篇例文引路,使學生借助范文掌握古詩詞改寫的方法、技巧;最后挑選幾篇同類型的古詩詞由學生自行選擇改寫的材料進行練筆。比如,六年級,教學《暮江吟》這首詩都是寫景抒情詩,在引導學生學習、賞析之后,相機出示改寫的范文,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改寫古詩詞的方法,然后,出示《山居秋暝》一詩進行賞析、鞏固方法,最后,教師再設計練習,引導學生“大顯身手”,從《村居》《宿建德江》《山行》等同類寫景抒情詩中選擇一首進行改寫。這樣,由“扶”到“放”,循序漸進,有效地整合了古詩詞閱讀與習作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感覺、理解,并且模仿練習,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進而獲得提升。學生興趣盎然,放飛想象,入詩境,悟詩情,創作出不少精美的文章……
可以說,通過將古詩詞教學與習作教學的整合,引導學生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想象、擴展,寫幾句話或一段話,便能觀察出學生對古詩詞中所含情感的體驗程度以及表情達意的能力,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悟情、抒情能力也是極有益的。
古詩是我國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古詩這片姹紫嫣紅的百花園里,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之傾倒,為之陶醉。“腹有詩書氣自華”!用整合的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古詩詞教學,能有效地引領孩子徜徉在古詩的海洋里,領略長江黃河的氣魄與胸襟,感悟唐詩宋詞元曲的柔媚與豪邁……我們希望,學習古詩詞成為孩子們一種樂趣,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