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小學教學評價,必須以素質教育的價值觀來構建評價的模式,建立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有助于教師反思與提高,有助于實現課程改革總體目標的評價模式與方法。
正如教育專家指出的“智慧是不能被測量的”。傳統的教學評價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它所評價的內容片面,形式單調,方法單一,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小學課程評價應當遵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有助于教師反思與提高,有助于實現課程改革總體目標的評價模式與方法。對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教學評價,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努力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的新體系,使傳統的被評價者———學生及其家長也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在平等、民主的互動中,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發展。如評價學生家庭作業中“計算技能掌握情況”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評價方式:家長評價:1.計算準確率:高( )較高( )低( )2.計算熟練程度:熟練( )較熟練( )不熟練( )3.計算書寫規范:規范( )較規范( )不規范( )4.堅持注意力集中時間:長( )較長( )不長( )5.作業涂改次數:多( )較多( )少( )沒有( )學生自評:我能得(用紅色水彩筆涂上☆)
而學生在寫完作業后,用涂“☆”的方式進行自我評價,這是根據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設計的,也有利于學生自我操作。學生通過認真審視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反思中學會我贊賞自己,培養自信心,在反思中也初步意識到自己存在著不足。教師則在批改作業時,綜合家長、學生的評價,做出最后的評定。
實踐證明,這樣的評價,讓學生、家長都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了被評價者的主動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學生在主動參與、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獲得發展。
二、評價標準的層次化
對評價標準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方式。如課堂上做開放性習題的練習:4+6□<70,□里可以填幾?筆者根據學生間的差異,設計了評“優”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
學困生:能填出一個,中等生:雖無序的,但全填滿,優等生:有序的,全填滿這樣,多樣化標準的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需求。實踐證明,富有層次性的評價標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能力坐標。因此,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和教研部門應對課程的教學教育功能、教學目標和教學特點進行科學正確的評估。評估要考查:是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是否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合理的思維習慣;是否指導知識的應用;是否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否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三、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再是把學生按照考試分數進行分類與分等,而是為了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和教育有效性的證據。因此,《新課標》指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方式不再只是書面考試這一單一形式,它還包括口試、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等多種方式。每種評價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點,評價時應結合評價內容與學生學習的特點加以選擇。
當然,期末考試也是終結性評價的一個方面,要將考試與開放性的定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
四、教師評價的科學化
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認為,對教師評價是自上而下的,它的功能是領導和專家對一線教師進行評判和鑒定。關注的是教師能否完成教學任務,完成任務的深度和廣度,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通過教學改革新的課堂教學評價實驗有三點突破。突破一: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確立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評價的過程是一種反思、總結、提高的過程,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一種發展性評估。突破二:對課堂教學本質的再認識。現在的課堂教學評價以人為本,關注的是學生有效學習的程度、師生關系的狀況、課堂教學的氛圍、安全寬松的環境、學生情感思維及活動的參與。突破三:課堂教學評價的完整性。課堂教學評價的完整過程應該是:教學設計——上課——作業——輔導——評價的全過程,而不是只是放在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
五、評價結果的展示人性化
許多學校提倡任課教師給學生寫隨機的、富含激情的評語,這樣的評語,使學生興奮,使家長感動,拉近了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距離,廣泛地受到學生好評。隨機評語已經成為學校一支含苞待放的奇葩。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鼓動性的評語,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他們吸引到注重學習過程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之中,從而淡化了對分數的唯一追求,學會了從單純看考試分數向重視成長卡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