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茜
時代的發(fā)展呼喚教育的改革,而教育的革新也賦予教育者以新的使命。一系列的嶄新的教育理念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宗旨”、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環(huán)境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等,新理念、新角度、新措施,這一切的轉變,都讓我真切地意識到,新課標為美術教育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天空,也為我們這些改革前沿的一線教師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機遇與挑戰(zhàn)。21世紀這個多元化的世界里,我們的教育也隨著發(fā)生變化,90年代初,美國推出了“DBA全面綜合性美術教育。它對美術的 內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認為美術教育內容包括美術創(chuàng)作、美學、美術評論和美術史,提出了美術要向多元化發(fā)展。
一、研究背景:國內美術教學的現狀
我們的美術教育長期以來受多方面的影響,注重知識、技能的積累與機械化訓練,使學生成了藝術的“奴隸”。從中感受不到美,只是教師在唯心地說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而已,使原本就賦有藝術靈性的孩子們在機械化的技能訓練中漸漸扼殺了天性,約束了他們想象的空間,導致學生越學越沒有興趣。從美國的美術教育中我們知道了美術教育不單是簡單的繪畫、手工制作,而是與廣義的美術教育內涵相聯系的,雖然小學美術與成人美術有很多不同,但是我們的孩子是很有潛力的。
反思我們的藝術教育,不是我們不努力,這其中有許多局限性,比如班級人數眾多,在我教的班級中最多的一個班人數也要達到50多, 這在國外至少是發(fā)達國家少見的,因為我們經濟上還是不夠富裕的,據2001-2002統(tǒng)計,我國小學每班人數在46-60人以上的班級要占全國的80%,對這樣的班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顧及到每個學生,對于美術成績平平的學生老師更是很少關注了。都說中國的孩子乖巧,中國人有尊師重教的美德,但很多人誤解了這個意思,老師不管說什么都是對的,太順從,缺乏自己的個性。
二、拓寬多元化教學方式
1.嘗試多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美術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學科,它與音樂、戲劇、文學等領域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新課程標準也提出要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淡化學科本位意識。讓學生在多領域的自主體驗學習過程中,學會觸類旁通。多領域知識的碰撞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還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2.創(chuàng)造自我體驗情景,弘揚人文精神
藝術不同于理性的X+Y=Z的數據推理,而是一種情感體驗。這也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不能單一從藝術作品的構圖、技法等方面去理解,因為繪畫技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藝術教育是認識領域的滲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內涵,應著重從情感層面去引導學生的欣賞活動,讓學生通過情感體驗自主得出對藝術作品的不同理解。
3.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拓展學生多方面才能
創(chuàng)造力潛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我們缺少的是發(fā)現與挖掘。學校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概念,鼓勵學生敢于背離正統(tǒng)向權威挑戰(zhàn),敢于對慣行的觀點提出異議,大膽質疑,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把他們從傳統(tǒng)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確藝術欣賞并不是一個消極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藝術作品的價值一方面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的構思和描繪,而另一方面卻源自欣賞者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沒有想象就無法欣賞藝術美。當學生明確自己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自主的創(chuàng)造者時,才會激發(fā)他們積極自主參與藝術學習的熱情。
學生能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持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美術教學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教學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