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幼兒時期是口語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正確的教育引導幼兒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會有驚人的發展,詞匯量增加極快。呂叔湘先生所說:“靈活多樣的方法中總有一個鑰匙,即一個'活'字。在口語交際的教育活動中,這個金鑰匙就是針對幼兒實際選擇恰當的說話內容,創設好情境。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一種主動環境中不知不覺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那幼兒園應怎樣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呢?
一、集體的教學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教學的集體活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師幼活動及同伴互動的幼兒學習活動。一般以集體方式進行,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集體進行。
在幼兒園中,同伴之間的交流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的主要途徑,教師可借此機會傾聽幼兒、引導幼兒運用正確、規范的語言進行表達,并逐步使幼兒養成愿說,學說、樂說的習慣。
1、1.有主題的話題,讓幼兒愛說。
根據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來確定談話的主題,是幼兒口語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幼兒才會有樂于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通過在非集體活動中積累的多次操作的經驗和說的練習與幼兒在主題生活中獲得的體驗,使幼兒在集體的教學活動中有話要說,有話愿說。如在"春天"的主題教學中,讓幼兒根據季節的一個特征進行肯定與否定的分辨時,孩子們都很愿意說出自己區分的理由:“春天到了,柳樹發芽了;池塘里會發現許多小蝌蚪;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天氣漸漸變暖和了;經常下春雨;迎春花開了......"等等。這些語言的源泉來自于主題,來源與生活,在開展活動中,孩子們對春天的特征得到進一步理解與認識,因此,在說的過程中,都能抓住季節的明顯特征來說,孩子們樂意去說、愛說。
2、2.談吐自然的習慣,讓幼兒能說。
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是和同伴在一起,而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如,在大班語言活動——仿編詩歌《小雨點》中,幼兒與同伴間輕聲協商仿編的句式,仿編的內容,也能使幼兒口語能力得到鍛煉。因此,在集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經常進行一些合作性的活動,這些活動需要幼兒與同伴進行討論、協商,需要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根據同伴的態度和行為,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幼兒在交往中感受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逐步養成說的習慣,切實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3.簡短精煉的語言,讓幼兒學說。
集體的教育活動的內容是幼兒在非集體活動中積累的點滴、零碎經驗的基礎上的同伴間的交流,教師指導下的整理、記錄、歸納、總結,并形成概念。而語句不完整、語序顛倒是幼兒常出現的一種語病。數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知識,如何讓幼兒將具體的經驗提升到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師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去讓幼兒學習。如,在分類的集中教學中,“小超市”的貨物怎么擺放更整齊美觀呢?引導幼兒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去思考分類擺放。又如,小朋友到超市里購物,“我買了3個蘋果,又買了1個蘋果,一共幾個蘋果?”讓幼兒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完整的聽說學習,思考回答。于是,就有孩子說:"3個添上1個就是4個"。讓孩子明白要說的更短些,更精練些。幼兒在教師語言的暗示,在模仿的過程中自然地學會了用抽象、概括的語言表達。
二、在非集體的教學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教育的非集體活動是指幼兒受內在需要的驅動,在一定環境及自然狀態下,自發自主進行的學習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學具、玩具、創設學習環境,幼兒自愿、自由地進行活動。
1、1.在一日生活中,讓幼兒樂說。
每天微笑的晨間接待開始了美好的一天。教師可以在晨間接待時,主動熱情微笑地與家長、孩子們打招呼,增進彼此間的感情,讓孩子對老師有親切感,對孩子擁抱、握手、摸摸頭,輕聲的交流,這樣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影響,主動與老師朋友們交流,口語能力自然得到提高。教師的以身作則是很好的榜樣。
在盥洗時、散步時、晨間活動中、餐后活動時的小段零散的時間中,開展幼兒能看、能想、能體會的說詞活動:如:散步時看見大樹,可引導孩子說說有樹字的詞語:樹葉、樹根、樹桿、樹皮、樹冠、樹陰等等,這時通過老師的啟發來幫助幼兒擴展語言思維。老師說:“誰還知道還有什么樹的名稱,我們人和動物能樹做什么?”孩子們又說出許多樹的名稱和與樹有關的活動。這時老師的話語就象一把開啟語言的鑰匙,將孩子的一個個話匣子打開,撥動著孩子們的語言思維,也促進了口語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2、2.在快樂游戲中,讓幼兒想說。
游戲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自由天堂。其實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因此,我們通過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幼兒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角色游戲作為幼兒最喜愛的游戲類型,在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在角色游戲中,大家一起分配角色,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發生爭執了,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就學會了辯論性語言。在“娃娃家”中有“客人”來訪,幼兒就學會了禮貌用語。“媽媽”一邊給“娃娃”喂飯,一邊與“娃娃”說悄悄話。為幼兒游戲的豐富創新,游戲中的相互合作,為幼兒愛說、樂說,創造了條件,即增強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幼兒交往能力。
3、3.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可說。
在每次的非集體活動中,都會有許多豐富的操作材料,而這些材料都是老師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及幼兒的年齡特點等設計制作并投放的,帶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幼兒在對這些材料反復地擺弄中,在具體事物與具體動作的實踐中會自然而然的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如幼兒在玩區域活動“有趣的天平”中,開始反復的調整天平的平衡,然后嘗試稱小物品,用鑷子取砝碼,學習猜想與記錄。在這過程中,孩子們嘴里自言自語地說“怎么回事?我的天平老是不平衡?”“我先稱這個棒棒糖吧!”“咦,兩個雪花片怎么不一樣重呢?”......由此可見,非集體的操作活動給了幼兒更多說的機會,這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是相當有效的。
綜上所述,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不僅關系到幼兒語言學習的本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整體智力發育。作為幼兒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不管是集體活動還是非集體活動,都要尋求多方面途徑首先讓幼兒想說,只要有了說的欲望,幼兒才會更加自信勇敢地把自己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意思大膽地說出來。有了交流,幼兒之間、師幼之間的溝通也就多了,口語表達能力從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