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萱 崔麗敏 李志飛
[摘要]我國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力度與規模也不斷提高。然而我國在不斷提高城市建設水平的同時,卻因部分原因使得一些城市建筑設計中存在一定問題及缺陷,不僅使城市建筑出現不合理現象,同時也不利于城市社會文明及經濟水平的發展。因此,本文對城市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及分析,并對新時期下我國城市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確保進一步提高我國城市文明建設及建筑設計整體水平。
[關鍵詞]城市建筑設計;存在問題;發展趨勢
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正式進入新時期。而隨著新時期的正式到來,我國不斷加強對各個城市的建設,并通過大力支持建筑行業,提高建筑數量及質量的同時也進一步完善城市面貌及文明程度,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城市建設中。而近年來各種主題建筑不斷融入到城市中,雖豐富了城市建筑類別,但由于部分城市建筑設計中存在部分因素與新時期我國城市的發展有所沖突,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城市發展水平提升,我國各行業領域及國家相關部門對城市建筑設計內容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我國城市建筑設計及改善措施
1.1理性采取先進設計理念
縱觀國外城市建筑,與我國城市建筑設計有所不同。例如歐美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采用的建筑材料多半主要是為了提高居民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及舒適感的普通材料,但由于這些地區在氣候、氣溫及地理環境等方面與我國大部分國家均存在不同程度差異性,而一些建筑設計師在對某城市建筑進行設計時并未考慮到該差異性,而是將歐美國家的設計理念及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雖提高了建筑的美觀程度,但由于忽略了建筑的適用性,導致大量建筑資源被浪費的同時,建筑的使用率也有所下降。因此,在我國城市中進行建筑設計時,應在充分結臺國外建筑優勢的同時考慮到我國城市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在提升建筑美觀程度同時,提高建筑的舒適度與適用性。
1.2鼓勵城市建筑設計創新
由于現如今各國家均呈現出城市全球化形式,并呈現出千城一面的特點。具體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由于部分城市建筑設計師自身不愿思考,而是直接采用具有合理、簡單化的建筑設計內容及方式,使各個城市中建筑外部面貌、內部結構皆存在相同或及其相似的情況,導致城市沒有鮮明特色感,給人以視覺乏味的感覺;第二,部分城市在建設過程中過分追求城市全球化,而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忽略對建筑特色的構思及挖掘,導致城市建筑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情況。
因此,在對城市建筑進行設計時,不僅需要加大鼓勵設計師敢于創新、用于創新的思維,同時也提高對城市建筑設計創新的力度,利用激勵制度等提高設計師創新的積極性,使城市建筑獨具特色,在進一步提高城市美感的同時,達到提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目的。
此外,在對城市建筑設計理念進行創新時,不僅需要考慮到創新理念與城市發展建設的相符程度,同時也應充分結合城市地區特色,進一步提高城市建筑設計的優勢。
2、新時期我國城市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
在城市建筑設計發展的道路上,我國城市間因不斷得到城市建筑設計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提高,不僅能夠進一步促使我國城市建設程度提高,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對提升我國城市綜合經濟水平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我國城市建筑設計茌新時期內必定向著以下趨勢發展。
2.1粗放城市一集約城市
集約城市必然是布局緊湊的、功能交混的,具有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和建筑容量。城市設計保證其環境的生態需求,公共活動的舒適和不擁擠性,關鍵是區域的公共空間組織,城市設計要提倡公共空間立體化和公共空間與建筑空聞滲透化,以及土地復合使用等。密集地區可以研究探索以公共空聞率代替建筑覆蓋率的控制指標。集約化城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不一味追求宏偉性、紀念性,在城市框架不變的情況下培養特色活力區,追求功能交混、全步行和集聚區域相關要素的公共空間。
2.2視覺城市一行為城市
所謂行為城市,就是既要重視視覺行為對城市的影響,更要重視活動行為對城市的影響。城市是人的行為產物,始于人們生產、生活的活動行為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行為需求不斷擴大,既有生產、生活,又有政治、社會、經濟活動,還有審美的需要等等。為此我們可以認為,人的行為需要是城市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動力和依據。城市行為包括活動行為和視覺行為。
我國城市設計,在理論上要加強城市活動行為模式的研究,包括交通行為、消費行為、通勤行為、步行街行為、軌道站地區行為、CBD行為和濱水區行為等等。在實踐中設計者要重視基地區域內人的活動行為模式分析,構建空間結構布局,創建特色活力區。萬達廣場近年來陜速發展,為城市注入活力,就是因為它的空間組織和布局結構符合人們的消費行為規律一消費系列化。
2.3平面城市一立體城市
長期以來,城市規劃與設計都是以地面作為城市活動基面,隨著以地下街為代表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間的建設和空中步廊的發展,城市活動基面擴大到地下和空中,為此形成的城市立體化成為緩解集約化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與空中活動基面,可以步行為基本功能,已得到廣泛的運用,也可采用類似地面的車行、步行街合行為模式。
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地下軌道交通,地鐵站是下OD的重要激發點,是地下公共空間體系建設的發動機,優化城市體系的重要機會,但當前的實踐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通常僅結合地鐵站進行上蓋物業開發。城市設計應充分利用自身地下、地上整合設計的運作機制,發展地下公共空間,帶動地下開發。規劃管理部門應力求在有條件的地區,對地鐵站及其周邊地區組織城市設計,建設地下地上一體化的城市特色活力區。
2.4歷史保護—保護發展共生
我國大部分城市都存在悠久歷史,其中邯鄲等地區則因曾為古代國家首都而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及遺產。因此,對這些地區文明歷史的保護則成為了城市傳承歷史文化的主要形式。但如何讓歷史文化傳承為城市發展服務,推進城市活力的提升和城市特色建設是城市設計的重要課題。城市設計將歷史文化保護放到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中,尋求歷史文化傳承與城市復興結合,從而提高城市文化品質和城市活力,進一步推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