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玲
摘 要:信息時代大背景下,互聯網融合一切產業的開拓性創舉在最古老和傳統的農業領域越來越顯現出扶貧濟困的巨大力量。基于互聯網理念與技術的精準扶貧不僅有助于糾正傳統農業扶貧過程中粗放、失衡的不利局面,更能最大限度降低扶貧門檻并實現扶貧資源利用、扶貧效果提升的最大化。
關鍵詞:精準扶貧;新模式;互聯網+農業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12-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精準扶貧”的提出源于2013年11月習總書記考察湖南湘西地區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講話。而到2015年的貴州調研期間,總書記再次強調了“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 在于精準”。由此在國家連續對三農加大扶持力度的時候,“精準扶貧”成為新時期優化農業扶貧、開創扶貧新模式的核心思想和關鍵舉措。
1 農業扶貧中的常見問題
眾多農業人口及其不規則的分布共同決定了中國農業產業格局中小農經濟的普遍化、常態化,而這種落后、陳舊的生產力發展狀態不僅嚴重制約著廣大鄉村和山區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也使幾乎每個省份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貧困縣、鄉、村問題。
雖然早在建國后不久之后就已經有了專門針對農業的扶貧政策與內容,但幾十年農業扶貧工作雖然歷經時代變遷和戰略方向的重大調整,卻依然長期存在著粗放式、失衡式等較為顯著的問題。比如第二個五年計劃前后純粹的“錢糧棉”式扶貧到第六個五年計劃后主要針對農村、山區基礎設施新建改建、通路、通電、解決飲水困難等舉措,農業扶貧的本質是讓貧困鄉村、山區等政府機構直接受益的區域化形式與內容,而非讓真正的貧困農業人口直接得利。也就是說,這些傳統農業扶貧方法無法切實細化到每個具體的貧困農民、農戶。
同時,為了實現農業扶貧的可持續化發展,通過打造特色化、支柱型產業帶動扶貧和脫貧成為傳統模式下最主要的扶貧手段。然而能夠實現特色化、支柱型產業帶動扶貧與脫貧的往往只是那些交通較為通暢、水源相對豐沛、具備足夠開發條件的鄉村或山區,這些區域的農業貧困只是相對狀態,遠較赤貧地區有著優越的資源一條件。當大量政府補貼和支持進入這些并非絕對貧困的農業地區時,就形成了事實上的“馬太效應”而非扶助真正的貧困農業人口與產業。
2 互聯網+農業對精準扶貧的積極意義
“一臺終端加一條網線”或者直接利用移動通訊終端和無線網絡的“互聯網+農業”最顯而易見的特點與優勢無疑就是低成本的廉價與快捷。利用互聯網+農業開展精準扶貧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貧困農業人口勞動脫貧、推動產業發展的門檻,使其以最少的投入或消耗獲得盡可能多的潛在收益。
尤其在信息獲取層面,傳統農業扶貧幾乎無法實現的信息對等在互聯網平臺上可輕易實現。比如基于互聯網農產品交易平臺的點對點交易讓傳統模式下層層盤剝的中間環節最大程度壓縮,使農戶、農民銷售自家產品的利潤得到了最大保障。又如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大多數農業人口對市場存在不小的反應滯后期,往往是一種農產品出現大規模滯銷、價格暴跌的客觀現象后,農民才會后知后覺地壓縮生產規模,但此刻常常已是覆水難收、悔之晚矣。而借助網絡技術或平臺,在大數據、云計算乃至人工智能等的輔助下,市場實時動態甚至更多前瞻性的預見與警示則可以在市場產生波動之前幫助相對閉塞的鄉村、山區等農業人口及時發現異動、早做打算,從而更有機會規避潛在風險、為自身贏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3 互聯網+農業開創精準扶貧新模式的策略
3.1 從加強教育入手,開啟網絡精準扶貧新起點
導致農業貧困問題出現的原因除了土壤、氣候、水、交通等客觀因素外,一個最主要的主觀因素是人的知識結構和受教育水平,也就是落后的教育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要借助“互聯網+農業”開創精準扶貧新模式,加強教育是前提。尤其是貧困農業地區和高等教育院校合作開展精準扶貧最具實效。
3.2 加強內生動力培育,確保精準扶貧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要從根本上徹底扭轉鄉村貧困農業問題,人的因素不能忽略,尤其是加強內生動力培育、充實本地區現代農業人才隊伍是實現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隨著基于“互聯網+”的精準扶貧行動的持續推進,曾經的貧困鄉村在產業類型和經濟收入諸多方面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當村里農業生產越來越紅火的同時,也開始吸引了越來越多返鄉創業的青年人。特別是一些從村里走出去進入城市打工的大學生開始有了回鄉創業的意愿,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正在逐漸成為牛毛塢村未來以互聯網+農業實現徹底脫貧的后備力量。
對貧困鄉村本地人才進行強化教育可以避免出外來輔助力量退出后農民或農戶因為知識與技術的缺乏重新返貧問題。本地專業人才隊伍的形成能夠最大限度確保精準扶貧的穩定性與持續性,繼而以點帶面普及到整個村、鄉、縣,最終實現整體化、全局化的徹底脫貧。
3.3 打造規模化、品牌化的運營模式
要盡快建立起網絡電子溯源體系,讓貧困鄉村綠色無污染、純天然農副產品借助技術實現品質保障與證明,并逐步打開知名度,打造規模化、品牌化運營模式。電子溯源是國際上食品安全領域非常流行的操作模式,要拓展國內天然綠色農產品的銷路提升互聯網+農業的精準扶貧新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逐步向國際更高要求看齊。電子溯源體系不僅能夠保證農產品滿足國內、國際市場對天然食品的嚴格要求與強烈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品質的保證,甚至是最好的推廣與宣傳。貧困鄉村需要利用這類先進手段讓本地特色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而讓精準扶貧形成更大的規模效應。
3.4 與高等教育合作,深入、持續、全面推進精準扶貧新模式
高校利用自身豐厚的知識和技術優勢借助互聯網+農業開展精準扶貧已經成為新時期的大勢所趨。就在2016年的4月,“百所高校大學生精準扶貧綠色行動”的“伙伴計劃”就已經在北京林業大學的牽頭下啟動。通過結對子的一對一模式,國內百余所高校已經就自己所在區域貧困農村建立起對接關系,利用高校的學科特點、技能優勢及社會影響力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將網絡、綠色、環保理念融入精準扶貧的新模式,成為解決農業貧困問題的又一創新之舉。
結束語
“互聯網+”在表面上看是與農業最為遙遠的知識和技術,然而,融合一切的互聯網卻又是能夠讓農業出現翻天覆地最大變化的助力。借助互聯網+農業開創精準扶貧新模式是新時期“雙創”社會大背景下的開拓創舉,但也是現代農業生產進入信息時代后轉型升級的必然。技術的超越與突破實現了傳統農業扶貧無法企及的高水平,不僅可以讓農業扶貧真正落實到每個個體的農民、農戶,而且能夠讓有限的寶貴扶貧資源實現價值和意義的最大化。這既是實現未來五年讓國內現有標準下七千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最有力的保障,也是當下和未來中國現代農業實現生存及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王小蘭.構建新媒體引導機制創新大學生創業教育管理[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5(1):9-10.
[2]黃海龍.基于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5,08:18-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