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璋勇 鄒方戈
摘 要:在互聯網的世界,人類活動的時間拓展、空間擴張,但也正因為此,使得人們的隱私權面臨重大挑戰。本文從“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現狀入手,著重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同時根據“互聯網+”的時代特點,健全完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探索相應的法律保護策略,并使“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法律保護成為法治新常態。
關鍵詞:“互聯網+”;隱私權;存在問題;法律保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134-02 中國圖書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互聯網業發展迅速,“互聯網+”滲入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已經成為網絡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互聯網方便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對人們的信息獲取提供了極大便利。但是,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互聯網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的隱私信息,嚴重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在這種情況下,公民隱私權保護已經成為我國法律保護的重要內容。故此,我國法律部門十分重視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公民隱私權保護。然而,由于法律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公民隱私權保護經驗較少,公民隱私權保護仍存在著缺乏行業自律、法律體系不完整、法律規則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研究“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法律保護不僅能夠維護公民權益,而且對法律體系的完善和法制社會的發展有著深刻意義。
1 “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現狀
1.1 隱私權侵害易如反掌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傳統的隱私權侵害無非是借助監控、窺視、外界侵入等較為低端的方式對小范圍區域人群進行信息的竊取。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公民能夠借助互聯網搜集各種信息,它的出現有效的打破了區域、人種、語言等之間的差異,并且借助網絡可以隨時隨地的對使用者進行實時跟蹤,導致了使用者隱私權極容易受到侵害,使得傳統的隱私權屏障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和價值。
1.2 隱私權侵害手段復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時代隱私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侵害手段也更加多樣化。首先,侵害者可以通過破解被侵害者自身電子設備密碼形式獲取私人信息,這種方式與傳統的信息獲取渠道較為相似。其次,侵害者還可以使用網絡形式遠距離攻擊對方電腦,從而獲取對自身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另外,侵害者還可以通過使用者瀏覽器以及聊天軟件足跡,設置不法軟件對使用者電子設備進行惡意攻擊,從而侵害使用者自身隱私。最后,部分小型網站能夠存儲使用者信息,其保護形式缺乏安全性,從而對使用者隱私權侵害形成了潛在的威脅。
1.3 隱私權侵犯范圍越來越大,手段更隱蔽
傳統的隱私侵害具有一定的時間和距離屏障,侵害者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地域限制,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得不法分子能夠在任何時間對各個地域人群進行信息侵害,從而使得隱私權侵犯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技術化的網絡系統侵權手段更加智能、更趨隱蔽,比如一些網絡插件未經允許不知不覺被安裝進電腦,并毫無障礙的監視其所瀏覽的每一個網頁,網民的興趣愛好、關注焦點在它們面前暴露無遺。
2 “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2.1 使用者不能夠參與規則的定制
現代很多網站都張貼了自身定制的隱私權限保護聲明,但是這些聲明由于內容簡單,只針對個別案例,并沒有對這些條款作出詳細的解釋說明,甚至在最后一條都會寫出最終解釋權歸網站自身所有。用戶在進入這些網站或者使用這些軟件時沒有足夠的權利對網站的條款進行回絕,也就是說使用者只能被動的接受這些條款而不是參與到對條款的制定過程。
2.2 法律體系不完善
由于互聯網技術在我國存在時間較短,我國法律在對互聯網技術下的法制體系并沒有形成健全的體制。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對用戶隱私權的侵害形式日益高科技化,網絡獲取渠道更加隱蔽化,致使我國政府人員在制定互聯網法律體系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法制不健全的現象。同時,我國法制體系的不健全,不法分子在非法獲取使用者隱私信息之后法律并不能夠對其進行適當的懲罰,因此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惡意侵害用戶隱私的可乘之機。
2.3 法律規則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法律關于公民隱私權保護主要集中在非網絡環境下,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則較少,隱私權保護規則不夠完善。具體來說,我國法律缺乏對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侵權范圍的具體規定,一些一般隱私信息的泄露并沒有納入法律范圍之中,導致公民隱私權被侵犯而得不到保護。另外,法律關于網絡環境下隱私權侵權缺乏具體的監控和規定,網民可以在網上不留痕跡地侵犯他人隱私權而不受法律懲罰,網絡環境下隱私權侵權行為屢有發生而無法遏止。
3 “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法律保護的策略
3.1 完善法律立法
在互聯網環境下要實現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首先政府必須完善法律立法。政府在完善互聯網環境下法律立法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各種互聯網環境下侵害公民隱私權的手段,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詳細的條例并附屬相應的懲罰。同時,政府也應成立專業的互聯網公民隱私權保護小組,使之能夠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到最新的侵權形式,以便不斷的完善我國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立法體系,從而達到有效保護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的目的。
3.2 建立互聯網行業自律體系
建立互聯網行業自律體系是保護公民隱私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政府應借助其自身的權威性設立統一的行業行規標準,使各種網站和軟件條款能夠更加具體化和人性化,并且杜絕霸王條款,自己最終解釋權歸網站所有的模糊條例現象的出現。其次,網絡行業也要意識到公平互利是未來網絡發展方向,要使公民參與到隱私權保護過程中去,從而積極改變行業行規,把公民隱私權安全放在第一位,從而在有效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的互聯網發展。
3.3 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任何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政府的有效監管,互聯網行業也不例外。尤其是隨著高科技的快速來臨,各種形式的網絡騙局的出現使得互聯網安全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發揮其權威作用,對互聯網行業進行適當的監督,使得互聯網在政府的有效約束下,向著良好的、健康的方向不斷發展,從而實現對公民隱私權的有效保護。
結束語
信息產業方興未艾,電子商務商業模式作用越來越重要,“互聯網+”環境下公民隱私權侵權形勢嚴重,公民隱私權保護刻不容緩。隱私權保護關乎個人,影響國家,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強調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加強立法,完善司法,行業自律,國際合作等方式,建立完整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最終將有效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增長、社會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王全弟,趙麗梅.論網絡空間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法學論壇,2002(02).
[2]許梅珍,羅燕圓.解讀《侵權責任法》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0(20).
[3]劉凡義.網絡時代的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D].長春:吉林大學,2004年.
[4]吳曉麗.網絡環境中隱私權保護制度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
[5]周漢華.個人信息保護前沿問題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