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紅 黃一鳴 陶紅果 賴遠超 何麗珊 屈家琦
摘要:廣州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大本營和策源地,留下眾多的紅色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紅色文化遺產具有印證歷史、傳承文明、教育后人和經濟開發重要價值,他們一方面面臨嚴重損毀,另一方面,面臨傳承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
一、紅色文化遺產的概念
紅色文化遺產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28年間,包括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的重要革命紀念地、紀念建筑、文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
紅色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群和人類文化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人們口口相傳的文化形式、傳統表演藝術、民俗、禮儀與節慶、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等及與上述傳統文化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民族歷史,代表民間文化,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記憶的背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家庭、師徒、或學堂等方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有人說,西安凝縮了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北京飽含了中國五百年的歷史,而廣州則展示了近代中國的歷史。廣州,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大本營和紅色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在這里三次建立政權;國共兩黨在這里合作發動廣州起義,建立蘇維埃政府;毛澤東在這里提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并在農講所培養農民革命力量;黃埔軍校師生從這里出發東征和北伐;科技巨匠馮如、詹天佑和文學泰斗魯迅、郭沫若、陳寅恪等都曾在廣州工作生活。廣州見證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產生無數英雄人物,留下大量紅色文化遺址,其中包括7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個省級和48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近百位名人志士深沉有力的足跡。
二、廣州主要紅色物質文化遺產
廣州紅色文化遺產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包括:中山紀念堂、廣州公社舊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國民黨“一大”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廣州大元帥舊址、黃埔軍校舊址(包括東征烈士墓)等。
廣州紅色文化遺產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包括:中山紀念碑、中央銀行舊址、中共廣東區委員會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周恩來主持的中共廣東區委員會舊址、白云樓魯迅故居、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康樂園早期建筑群(含嶺南大學建筑群、馬丁堂、格蘭堂、附小)、馬崗頂洋教授建筑、模范村教授住宅群、孫中山銅像、七進士牌坊、十九路軍凇滬抗日將士墳場等。
廣州紅色文化遺產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包括:沙基慘案紀念碑、廣州市農會舊址、廣州解放紀念像、鄧仲元墓(含仲元圖書館)、海員亭、光復紀念亭、解放軍進城檢閱臺舊址、葉劍英商議討逆舊址、孫逸仙學醫及革命運動策源地紀念碑、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南方分部舊址、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南方分部舊址、朱執信墓、冼星海墓、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沙基慘案烈士墓、胡漢民墓、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舊址、周總理視察岑村紀念舊址、廣東人民抗英斗爭烈士紀念碑、古應芬墓、海軍廣州烈士陵園、長洲黃埔軍校史跡(黃埔公園、濟深公園、教思亭、北伐紀念碑等舊址遺跡)、廣游二支隊司令部舊址、花縣第一界農會舊址、陸軍第六十二軍一五七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陸軍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馮如墓、鄧仲元墓(含仲元圖書館)、華僑五烈士墓、楊仙逸墓、鄧蔭南墓及興中會墳場、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黃埔軍校同學會、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舊址、血淚灑黃花碑、抗戰時期日軍細菌試驗遺址、美洲華僑紀念堂、范鴻泰墓等。
三、廣州主要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州人杰地靈,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
1927年1月18日,魯迅接受中央廣東區委推薦和中山大學聘請,從廈門來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及中文系主任,魯迅在廣州工作八個月,撰寫雜文43篇、譯文10篇、書信180封,整理譯作《小約翰》、《野草》和《朝花夕拾》,校核《唐宋傳奇集》兩冊。
1928年2月的廣州起義,后來成為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的故事背景,電影描寫由于叛徒告密,廣州起義工人赤衛隊總指揮周文雍和廣東婦協陳鐵軍夫婦二人被捕,被宣判了死刑。在獄中,陳鐵軍和周文雍互相激勵,經歷敵人的威脅利誘和嚴刑拷打,就義前,這一對革命者當眾莊嚴宣布在刑場上舉行婚禮。
原籍廣州番禺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對我國革命音樂的貢獻卓著,一生中創作了近300部音樂作品和大量文章。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交響樂《民族解放》、《神圣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他譜寫的《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黃河大合唱》等成為我國音樂藝術的不朽名作。
廖仲愷曾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工人部長、省港大罷工委員會顧問等職,著《廖仲愷集》、《雙清文集》。其夫人何香凝1927年創辦仲愷農工學校,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職,著有《何香凝詩畫集》。
1926年黃埔軍校制定的校歌延用至今,使黃埔精神薪火相傳:“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作奮斗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但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這些紅色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堪憂。為了進一步加強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廣州紅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廣州需要不斷加強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繼續拓展保護工作已經取得的顯著成效,進一步深入整理挖掘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廣州紅色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
廣州紅色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印證價值、文明傳承價值、政治教育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但在紅色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1)現狀損毀嚴重。廣州紅色文化遺產一方面是自然損毀,另一方面是隨著廣州城市的開發,不斷被人為的損毀、遷移或重建,沒有被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尊重和保護。
(2)手段娛樂化商業化。人們為經濟利益,開源創收,提升政績,使紅色文化遺產不斷的走向“世俗化、市償化、庸俗化”。烈士陵園內賣各種玩具燒烤,開辟兒童游樂園,一些漫畫面上還隨意杜撰歷史畫面,扭曲偉人形象。
(3)內容空殼化。廣州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常常忽視歷史精神實質和價值意義,抽空具體內涵,不注重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遺產中鮮活的事實,生動的例證,展示人性最本真最平實的內容,使得當代人難以理解對革命時代的激情和熱情,喪失從感情上對其價值認同的欲望,僅保留獵奇、窺探和解密的心理,無法觸及受眾靈魂深處最敏感的神經。
(4)形式缺少創新性。許多廣州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過分強調英雄主義、偉人效應,傳承形式單一枯燥,模式化、程式化、雷同化,缺少人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和特色,僅以單純理論性的“布道式”說教,無法使受眾產生“共情”,差異性弱,很難形成獨特的魅力,甚至令受眾反感,需要進一步增加紅色遺產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5)缺乏市場運作機制。廣州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存在急功近利,盲目建設,硬件設施趨同,沒有融合教育性、歷史性、先進性和觀賞性為一體,不能以多樣性、互動性、體驗式等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滿足社會需要。
(6)缺少歷史大環境。廣州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存在脫離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大歷史環境問題,需要進一步關注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揚棄,尋找歷史相關聯的最佳契合點。
廣州紅色文化遺產是廣州重要的文化資源,是廣州人民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它凝聚著廣州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抵御列強、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廣州紅色文化遺產內涵深刻,形象直觀具體,記錄了廣州人民跟隨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和不斷發展的光輝歷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魚水相依的關系,是廣州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紅色文化遺址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珍貴見證,也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課堂。科學地保護與傳承廣州紅色文化遺產,發揮紅色文化遺產價值與功能,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廣州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使之帶動社經濟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紅色文化遺產不能局限于狹溢的民族內容,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國際標準、慣例規則和普遍性的價值理念,以“廣州內涵,國際表達”的方式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競爭,按國際通行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信息交流方法傳承紅色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 X. H. Zhu, Z. B. Jiang, "Restoration of Eco-River in Hefeng Village",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 522-524, pp. 963-966, 2014.
[2] X. H. Zhu, C. Zhong, Z. B. Jiang, "Solar Biogas Digester and Wetland-Pond System for Rural Wasteprecipitation Treatmen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 800, pp. 610-613, 2013.
[3] X. H. Zhu, “On the Ecological Idea in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20(4).
Study on the status of red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zhou
Zhu Xianghong, Huang Yiming, Tao Hongguo, Lai Yuanchao, He Lishan Qu Jiaq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Guangzhou is the home and source of the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re are many red cultural heritages left there, including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and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These red cultural heritages manifest the history, inherit civilization, educate descendants, and develop economy. But now they not only face a serious damage and also face the problem on how to inherit.
Keywords: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ommercialization
基金: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7GZMZYB24
作者簡介:朱向紅 出生年,1969年 性別:女 民族:漢族 籍貫:江蘇省漣水縣 學歷:碩士 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建筑與城市規劃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